当前,在我国深入调整能源结构,积极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的背景下,大力支持和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成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举措。
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光伏产业发展,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推动产业创新升级。相关会议也提出,要重点拓展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要求电网企业保障配套电网与光伏发电项目同步建设投产,优先安排光伏发电计划,全额收购所发电量。而智能电网的发展正在成为解决分布式光伏项目并网难问题的重要举措。
消纳绿色电力需提高电网智能化
“并网不等于消纳,可再生能源所发电量接入电网系统,不等于所有颗粒能全收。”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蒋莉萍的一席话引起了业内的关注。
分布式光伏发电大规模地推广,使业界对我国的电网系统寄予厚望。从电网角度如何推动能源的绿色转换?如何推动光伏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这两个问题的提出给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光伏发电的大规模并入配电网系统提出更高要求。蒋莉萍给出了明确的答案:“电力系统发展不是简单地把原件组合在一起,是需要以长远经济性为目标。把电源的布局和电网建设更好的匹配,把技术性方案落地。
电网要围绕电力系统的损失平衡的特点,更加低成本发展基荷、腰荷、峰荷的结构,这是当前非常重要的技术经济型问题。”由于光伏经济性和技术性的短板,传统以电量为单元的电力市场架构里,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光伏的进入。“加强电网智能化,提升新能源的接纳能力和多元化的服务能力。重构能源体系,重新定义利益相关方的关系。”蒋莉萍表示。
《关于进一步落实分布式光伏发电有关政策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指出,各级电网企业在进行配电网规划和建设时,采用相应的智能电网技术、配置相应的安全保护和运行调节设施。对于新能源示范城市、绿色能源示范县、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同步制定相应的智能配电网建设方案。
据了解,国家电网公司自2009年提出智能电网的构想,智能电网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融合。这就意味着电网必须要有强大的电力输配能力,灵活互动的服务能力,还有强大的事故或者灾害的抵御能力。在智能电网的构想中,分布式光伏的进入正是对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赋予了全新的定义。
蒋莉萍强调,“在具备技术手段的同时必须提升管理手段。大规模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并入电网,如果技术不到位,系统运转将非常困难。所以对可再生能源出力预测,达到可试、可调、可控是未来的发展方向。”《通知》指出建立包含分布式光伏发电功率预测和实时运行监测等功能的配电网运行信息管理系统,对区域内的分布式光伏发电实现实时动态监控和发输用一体化控制。
据了解,今年7月1日,浙江嘉兴供电公司首套服务于供电公司、政府、企业的嘉兴区域分布式电源调控及运营平台正式上线试运行。据了解,该平台导入当地气象部门提供的气象数据,并进行分析,对嘉兴市未来7天的光伏发电情况进行预测,防止因天气变化带来的太阳能光伏发电能力波动对电网稳定和安全运行产生影响。同时,调度人员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较为直观地监控嘉兴市各地区的气象状况,以及各地区的光伏发电总量,并可将每个时间段的发电量与预测值进行对比,从而确保嘉兴电网的平稳运行。
据悉,该平台所开发的群控功能,在不久的将来,还能实现根据嘉兴电网的具体情况,对光伏电站的发电进行控制,从而确保电网的安全运行。
市场化手段灵活解决融资难题
谈到融资,是一个令光伏行业最为头疼的问题,至今分布式光伏融资难题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2014中国光伏发展报告》称分布式光伏投融资障碍主要存在四个方面:首先,金融机构缺乏对分布式光伏的深入了解和认识。其次,融资形式单一。然后,银行融资严重受限。最后,商业模式不明确。
四大障碍看似复杂归根结底来源于行业对20年生命周期是否可按设计预期稳定发电;分布式光伏售电价格是否稳定;发电方是否可以稳定的结算补贴和电费的担忧。业内有专家表示,由于缺少强制性规定致使分布式光伏发电的长期收益无法保证。
新政中关于解决融资难的举措更像是一场迂回战,避其锋芒、剑走偏锋。通过政府融资平台、银企战略合作、封闭贷款、融资租赁等方式的引入,灵活机动的攻克分布式光伏项目贷款担保的难题。
《通知》规定,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融资服务平台,与光伏发电骨干企业建立银企战略合作关系,探索对有效益、有市场、有订单、有信誉的“四有企业”实行封闭贷款。
鼓励采用融资租赁方式为光伏发电提供一体化融资租赁服务,鼓励各类基金、保险、信托等与产业资本结合,探索建立光伏发电投资基金,鼓励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建设分布式光伏开展信用担保,在支农金融服务中开展支持光伏入户和农业设施光伏利用业务。建立以个人收入等为信用条件的贷款机制,逐步推行对信用度高的个人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设施提供免担保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