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4G乏力是联通用户新低的关键原因

2014-09-22    来源:中国节能网
0
[ 导读 ]:对于市场已经大规模普及,并且千元机已经开始爆发的支持TDD制式的终端,由于中国联通自己并没有加大投入开展TD-LTE网络的建设,也导致这种产业红利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在手边滑过。
中国联通刚刚公布8月份运营数据,新增用户仅有63.5万。很多人对此评论是“大跌眼镜”,“再创新低”。

其实中国联通在今年的4月份也曾经有一次新增用户增长暴跌的记录,仅有89.5万,随后的五、六月份又恢复到相对正常的水平,分别为270.3万和380.6万。

但是到了七、八月份新增又大幅下滑,以至于有点“惨不忍睹”的味道,其实并不令人差异。

梳理过去的9个月中国联通在4G上的摇摆不定的政策和寥落晨星的市场竞争行为,或许你会同意,造成中国联通用户新低的关键,还在于其自身。

早在2013年下半年,中国联通高管曾经公开对外宣称,联通升级4G成本及其低,大约只需要100亿即可完成,彼时4G牌照尚未发放,对FDD制式的梦幻般的期待还使得中国联通心存侥幸。

直到中国4G牌照同时向三家运营商发放TDD制式,中国联通依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除了最开始为了应对中国移动的4G宣传攻势,中国联通在各大媒体投放的广告之外,在4G上至少有半年处于寂静的春天,而没有采取实质性的行动改善自己的竞争地位。

对FDD的期待依然没有放弃,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表现之一就是中国联通开始从上到下确立了以所谓“双4G”为主要差异点的传播策略。

这不禁令人想起在2G时代,中国联通手握GSM和CDMA两张网的时候,对双网的策略。

即使所谓双4G是正确的,即使假定竞争对手在一段时间内拿不到FDD(这种可能性或许微乎其微),其对用户造成的困扰也并不会小。

对于一个移动运营商来说,在华丽的口号,再一体化的套餐,如果没有网络支持,也将是水中月。

中国联通在年初的工作会议上确立了移动宽带一体化的战略,其核心主旨之一即使期望能够把3G作为应对4G挑战的关键,希望能够继续利用3G的用户认知和网络红利。

对此,中国联通在年初曾经开始强调两个事情:第一,42M网络的网速和覆盖;第二:支持42M网络的终端。

时至今日,盘点中国联通在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却是鲜有多少进展。看上去更像一个宣示而已。

以支持42M网络的终端数量为例,公开可查询到的信息显示,不足50款。而随着营销成本压降和营改增和4G的到来,中国联通恐怕也很难有更多的成本去支持一个3G制式下的终端的发展。

而在4G终端上,受制于自己的4G网络建设的现状(在上半年,。上半年,新增4G和3G基站8.4万个,总数达到49.1万个,竞争对手仅仅4G基站新增就超过了40万),中国联通在推动产业链提供符合其4模需求的终端方面,也鲜有作为。

而对于市场已经大规模普及,并且千元机已经开始爆发的支持TDD制式的终端,由于中国联通自己并没有加大投入开展TD-LTE网络的建设,也导致这种产业红利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在手边滑过。

而作为擅长价格战的中国联通,在4G到来之际,并没有像3G时代之初,频发的发动价格战。

倒是相反,其竞争对手们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开始引领主动调整市场资费价格的节奏和步骤。

一些营销层面的技巧,并不能弥补根本性的缺陷。3G/4G一体化的套餐并不能掩盖用户4G无网可用的事实,流量红包营销做得再好,也不能解决网速的问题。

资费价格和终端,作为制约4G普及的关键,中国联通的市场表现可以说泛善可陈。

其实对于中国联通来说,相对月净增用户的数量创新低,还并不是最为严重的。如何维护好高端用户不流失,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可以预见,将是极为困难的。

尤其是苹果6在国内推迟上市,又极大的延长了竞争对手的优势窗口期,对于中高端客户而言,流失恐怕不可避免。

外因是原因,但是如何积极的减少外因的影响,并争取有利的地位,其实还是取决于内因。

这一点,其竞争对手中国电信的表现值得中国联通仔细的学习和借鉴。

2014年,对于曾经一度引领风潮的中国联通来说,恐怕将是暗淡的一年。
 
关键词: 关键 原因 新低 用户 联通
0
 
[ 皇家线上官网(中国)有限公司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 精彩推荐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