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三批国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试点联盟之一,“节能减排标准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于2013年12月底在京召开试点启动会,试点期2年。而组建于2011年3月的全国节能减排标准化技术联盟,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该联盟试点的前身。全国节能减排标准化技术联盟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国家节能中心、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培训中心、中国节能协会、中国认证认可协会、中国标准化协会、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中国设备监理协会、方圆标志认证集团有限公司共11家单位共同发起成立,联盟共有成员单位400家,理事长单位是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联盟成立至今,共制定了20多项联盟标准,其中有6项已经转化为国家标准,还有2项转化为国际标准。
节能减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通而又常见的字眼。我们经常能听到、看到某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节省了多少度电;某某家用电器能耗少,能效等级是1级;某某产品是低碳产品……但是,你是否想过,这背后的依据是什么呢?那些数字是如何测算出来的?这一切,都有赖于标准的“划线把关”。
节能减排标准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虽然是一个年轻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但是它的一系列动作已经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在节能减排领域大展拳脚。
快速制定标准,让节能技术落地
一项节能技术开发出来固然是好事,但是如果不能顺利地投入产业,那它也不能发挥节能作用。而在技术到产业的转化过程中,缺乏相应标准就是一个很大阻碍因素。
“要申请制定国家标准,它先要提交立项申请,立项通过才有可能促成国家统一标准的形成,这个周期一般需要三到四年时间。”节能减排标准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副秘书长、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潘崇超博士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说。
联盟成立以后,功能之一就是制定联盟标准,“联盟标准制定的周期一般在六个月左右,主要关注新技术、新产品推广急需的标准,它可以在联盟成员之间适用,这个相对较短的周期能满足企业顺利将技术转化为产品的需求。而且适用性强,可以为国家标准制定做基础。” 潘崇超告诉记者。
他随手拿出一本册子,给记者举了测算LED灯照明节能改造项目节能量计算的例子。LED灯的推广主要是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LED灯生产厂商向用能单位提供LED灯和必要的服务,用能单位以节能效益支付LED提供商费用。“在没有标准的情况下,这个过程容易出现纠纷。LED灯提供商认为自己帮助用能单位节约了多少度电,所以应该回收多少利润,而用能单位可能认为节约量没有前者说的那么多。除了这两者,中间还涉及一些节能审核机构、银行和节能量交易所等金融机构等的利益。”潘崇超说。
在争执中,如果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的标准,就谈不出结果,产品推广也容易受阻碍。联盟接到LED灯提供商的诉求之后,组织联盟内的单位和专家,经过近6个月的努力,终于制定出了一个各方都认可的标准——《LED照明项目节能量与温室气体减排量评价技术规范》,通过规定LED照明项目节能减排量测量及验证方法,促进了LED灯的顺利地推广,为照明领域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依据。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基于泛在网的建筑节能监测控制共性技术方案应用指南》标准、《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质量管理技术规范》都是联盟快速制定标准的工作体现。
打破绿色壁垒,拿到进入国际市场的“钥匙”
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的整体趋势使环境和贸易挂钩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容易遭遇绿色壁垒和其他出口限制。“如果缺乏相应的标准或是标准不被认可,那么我们国家的产品在出口时就会遇到很大阻碍。”潘崇超告诉记者。
“还说LED灯吧,标准制定之前,我们的LED灯出口国外受阻很大一个原因是不能够满足当地的能效指标要求。2012年初,我们对普通照明用非定向自镇流LED灯能效限定值和能效等级标准进行研究和起草,当年12月正式发布了标准。标准推出后2013年上升为了国家标准,并通过了WTO/TBT通报,这样我们的产品可以顺利出口了。”潘崇超边说,边拿出标准书把能效等级的参数指给记者看,虽然标准书只有几页,但它的存在让我国的产品拿到了通往国际市场的钥匙。
“除了绿色贸易壁垒,发达国家的碳足迹也差点成为我国电器、纺织和工业原材料等产品出口国外的拦路虎。虽然碳足迹评价国际标准目前没有通过,但是我们不得不在这方面进行能力建设。”潘崇超说。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前不久,法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力主设立碳关税。碳关税制度要求发展中国家采取与之相同的排放标准进行温室气体绝对减排,如果某国产品不能达到进口国在节能和减排方面设定的标准,就将被征收特别关税。这对我国节能减排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国家规划出来之后,有些省份为了达到国家的节能减排目标,采用拉闸限电和关停高能效企业的措施,这并不是长久之计,也不解决根本问题。我国节能减排工作需要长效机制,而要形成长效机制,领先性节能减排标准和节能减排量评估标准就必不可少。“联盟相关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应用进行努力,协调调动成员单位的优势科技资源,共同解决节能减排标准化工作所面临的重大共性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 潘崇超说。
能源革命和产业融合催生智慧能源产业
“实现节能减排有三个途径,一是产业结构调整,这是一个很宏观而长期的过程,很难短期见效。二是技术节能,三是管理节能。就目前而言,各行各业想在技术节能上迅速取得突破相对较难,而眼下大数据、云平台、智能化的迅速发展,给管理节能带来了更多机会。”潘崇超说。
智慧能源就是应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能源的生产、存储、输送和使用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分析,并在大数据、云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实时检测、报告和优化处理,以形成最佳状态的、开放的、透明的、去中心化和广泛自愿参与的综合管理系统,并利用这个综合管理系统获得的一种新的能源生产及利用形式。 “我们做的IEEE 1888标准,这是首个由中国发起的绿色IT标准,已成为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在绿色节能和物联网领域具有标志性的全球标准,也是智慧能源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标准。”提起这项标准,潘崇超十分自豪。在这项标准出台之前,一座楼宇里面的照明系统、空调系统、变配电系统、传感器设备等,各有各的通信协议,无法互通,数据也没法统一采集,更谈不上进行智能分析和管理了。“这项标准颁布之后,联盟成员开发了IEEE 1888网关产品,就相当于给各种通讯协议装了一个统一的编码器,好比是把英语、法语、德语都翻译成中文了,通过网关能把所有的信息都有效地收集起来,经过分析,找到节能的机会。”潘崇超说。
建成于2000年的中关村软件园是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由于建设时所用的照明和空调等设备比较落后,其耗电量逐年增加。2013年,中关村软件园进行了基于IEEE 1888标准的楼宇改造。通过改造,与2012年同期相比,中关村软件园各项能耗指标都达到了超过20%的节能效果。并且,由于采用了LED等环保新材料,软件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量高达85%。同时,由于实现了远程可视化操作和智能控制,节约了将近一半的管理成本,达到了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兼备的效果。
在潘崇超看来,智慧能源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他说,节能环保产业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5%以上,节能环保产品的市场份额也逐年扩大。到2015年与智慧能源密切相关的云计算产业的平均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6%。
关键词:节能减排节能效果节能技术
弥补人才缺口 成立河北大学低碳研究院
成立研究院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是节能减排标准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人才培养方面独特的做法。今年4月,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节能减排标准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河北大学联合各类社会资源,在中国光华科技基金的支持下,共同发起成立了河北大学低碳研究院。
“今年,河北大学低碳研究院已经开始招收研究生。计划招收35人,专业方向有两个:智慧能源、低碳管理。”潘崇超告诉记者。河北大学低碳研究院旨在推动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以标准化、计量、检测检验、认证认可为技术支撑,以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信息化、云计算、物联网、智慧能源产业创新和产业互联网发展为发展方向。
谈起成立低碳研究院的初衷,潘崇超说:“在这个行业越做下去,越感觉节能减排专业人才的缺乏。像我本身,现在虽然从事的是节能减排方面的工作,但我并不是这个专业出身,我的经验和知识都是从做项目中慢慢得来的。目前高校里面的相关专业,热能工程,土木工程的,他们不会专门研究如何进行节能减排。我们成立低碳研究院就是为了弥补人才的缺口,培养节能减排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对于联盟而言,河大低碳研究院的成立为联盟的人才培养找到了实实在在的落点。”
节能减排,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普通而又常见的字眼。我们经常能听到、看到某某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节省了多少度电;某某家用电器能耗少,能效等级是1级;某某产品是低碳产品……但是,你是否想过,这背后的依据是什么呢?那些数字是如何测算出来的?这一切,都有赖于标准的“划线把关”。
节能减排标准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虽然是一个年轻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但是它的一系列动作已经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在节能减排领域大展拳脚。
快速制定标准,让节能技术落地
一项节能技术开发出来固然是好事,但是如果不能顺利地投入产业,那它也不能发挥节能作用。而在技术到产业的转化过程中,缺乏相应标准就是一个很大阻碍因素。
“要申请制定国家标准,它先要提交立项申请,立项通过才有可能促成国家统一标准的形成,这个周期一般需要三到四年时间。”节能减排标准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副秘书长、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潘崇超博士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说。
联盟成立以后,功能之一就是制定联盟标准,“联盟标准制定的周期一般在六个月左右,主要关注新技术、新产品推广急需的标准,它可以在联盟成员之间适用,这个相对较短的周期能满足企业顺利将技术转化为产品的需求。而且适用性强,可以为国家标准制定做基础。” 潘崇超告诉记者。
他随手拿出一本册子,给记者举了测算LED灯照明节能改造项目节能量计算的例子。LED灯的推广主要是采用合同能源管理的模式。LED灯生产厂商向用能单位提供LED灯和必要的服务,用能单位以节能效益支付LED提供商费用。“在没有标准的情况下,这个过程容易出现纠纷。LED灯提供商认为自己帮助用能单位节约了多少度电,所以应该回收多少利润,而用能单位可能认为节约量没有前者说的那么多。除了这两者,中间还涉及一些节能审核机构、银行和节能量交易所等金融机构等的利益。”潘崇超说。
在争执中,如果没有一个公认的、统一的标准,就谈不出结果,产品推广也容易受阻碍。联盟接到LED灯提供商的诉求之后,组织联盟内的单位和专家,经过近6个月的努力,终于制定出了一个各方都认可的标准——《LED照明项目节能量与温室气体减排量评价技术规范》,通过规定LED照明项目节能减排量测量及验证方法,促进了LED灯的顺利地推广,为照明领域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依据。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基于泛在网的建筑节能监测控制共性技术方案应用指南》标准、《工业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质量管理技术规范》都是联盟快速制定标准的工作体现。
打破绿色壁垒,拿到进入国际市场的“钥匙”
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的整体趋势使环境和贸易挂钩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容易遭遇绿色壁垒和其他出口限制。“如果缺乏相应的标准或是标准不被认可,那么我们国家的产品在出口时就会遇到很大阻碍。”潘崇超告诉记者。
“还说LED灯吧,标准制定之前,我们的LED灯出口国外受阻很大一个原因是不能够满足当地的能效指标要求。2012年初,我们对普通照明用非定向自镇流LED灯能效限定值和能效等级标准进行研究和起草,当年12月正式发布了标准。标准推出后2013年上升为了国家标准,并通过了WTO/TBT通报,这样我们的产品可以顺利出口了。”潘崇超边说,边拿出标准书把能效等级的参数指给记者看,虽然标准书只有几页,但它的存在让我国的产品拿到了通往国际市场的钥匙。
“除了绿色贸易壁垒,发达国家的碳足迹也差点成为我国电器、纺织和工业原材料等产品出口国外的拦路虎。虽然碳足迹评价国际标准目前没有通过,但是我们不得不在这方面进行能力建设。”潘崇超说。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召开前不久,法国等少数发达国家力主设立碳关税。碳关税制度要求发展中国家采取与之相同的排放标准进行温室气体绝对减排,如果某国产品不能达到进口国在节能和减排方面设定的标准,就将被征收特别关税。这对我国节能减排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国家规划出来之后,有些省份为了达到国家的节能减排目标,采用拉闸限电和关停高能效企业的措施,这并不是长久之计,也不解决根本问题。我国节能减排工作需要长效机制,而要形成长效机制,领先性节能减排标准和节能减排量评估标准就必不可少。“联盟相关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应用进行努力,协调调动成员单位的优势科技资源,共同解决节能减排标准化工作所面临的重大共性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 潘崇超说。
能源革命和产业融合催生智慧能源产业
“实现节能减排有三个途径,一是产业结构调整,这是一个很宏观而长期的过程,很难短期见效。二是技术节能,三是管理节能。就目前而言,各行各业想在技术节能上迅速取得突破相对较难,而眼下大数据、云平台、智能化的迅速发展,给管理节能带来了更多机会。”潘崇超说。
智慧能源就是应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能源的生产、存储、输送和使用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分析,并在大数据、云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实时检测、报告和优化处理,以形成最佳状态的、开放的、透明的、去中心化和广泛自愿参与的综合管理系统,并利用这个综合管理系统获得的一种新的能源生产及利用形式。 “我们做的IEEE 1888标准,这是首个由中国发起的绿色IT标准,已成为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在绿色节能和物联网领域具有标志性的全球标准,也是智慧能源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标准。”提起这项标准,潘崇超十分自豪。在这项标准出台之前,一座楼宇里面的照明系统、空调系统、变配电系统、传感器设备等,各有各的通信协议,无法互通,数据也没法统一采集,更谈不上进行智能分析和管理了。“这项标准颁布之后,联盟成员开发了IEEE 1888网关产品,就相当于给各种通讯协议装了一个统一的编码器,好比是把英语、法语、德语都翻译成中文了,通过网关能把所有的信息都有效地收集起来,经过分析,找到节能的机会。”潘崇超说。
建成于2000年的中关村软件园是国家软件产业基地,由于建设时所用的照明和空调等设备比较落后,其耗电量逐年增加。2013年,中关村软件园进行了基于IEEE 1888标准的楼宇改造。通过改造,与2012年同期相比,中关村软件园各项能耗指标都达到了超过20%的节能效果。并且,由于采用了LED等环保新材料,软件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量高达85%。同时,由于实现了远程可视化操作和智能控制,节约了将近一半的管理成本,达到了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兼备的效果。
在潘崇超看来,智慧能源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他说,节能环保产业年均增长率达到了15%以上,节能环保产品的市场份额也逐年扩大。到2015年与智慧能源密切相关的云计算产业的平均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6%。
关键词:节能减排节能效果节能技术
弥补人才缺口 成立河北大学低碳研究院
成立研究院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是节能减排标准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人才培养方面独特的做法。今年4月,在京津冀一体化的背景下,节能减排标准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河北大学联合各类社会资源,在中国光华科技基金的支持下,共同发起成立了河北大学低碳研究院。
“今年,河北大学低碳研究院已经开始招收研究生。计划招收35人,专业方向有两个:智慧能源、低碳管理。”潘崇超告诉记者。河北大学低碳研究院旨在推动节能减排、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以标准化、计量、检测检验、认证认可为技术支撑,以下一代互联网建设、信息化、云计算、物联网、智慧能源产业创新和产业互联网发展为发展方向。
谈起成立低碳研究院的初衷,潘崇超说:“在这个行业越做下去,越感觉节能减排专业人才的缺乏。像我本身,现在虽然从事的是节能减排方面的工作,但我并不是这个专业出身,我的经验和知识都是从做项目中慢慢得来的。目前高校里面的相关专业,热能工程,土木工程的,他们不会专门研究如何进行节能减排。我们成立低碳研究院就是为了弥补人才的缺口,培养节能减排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对于联盟而言,河大低碳研究院的成立为联盟的人才培养找到了实实在在的落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