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从公司、城镇、都市、省州,一直到国家,承诺逐步实现消费100%可再生能源的越来越多——有些已经实现了!
全球已经有近200个城市承诺并多数给出了时间表,实现100%的可再生能源,这些城市,既包括芝加哥这样的美国大城市,也包括欧洲一些只有几万居民的小城。
城市消耗了全球80%的能源,只有城市改变能源体系,才能真正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芝加哥已经宣布到2025年,所有的政府建筑都使用100% 可再生能源,全市到2035年实现100%可再生能源。美国第二大城市洛杉矶也已经提出要使用100%可再生能源,但没有明确日期。伦敦宣布在其金融城推进100%可再生能源,已经开始在屋顶安装太阳能光伏电池。悉尼市政府宣布,在现有供电协议今年到期的情况下,从2020年起,市政府全部采购光伏及风力发电。悉尼市的目标是到2030年减少50%碳排放,到2050年实现零排放。巴塞罗那则提出了“能源独立”——他们可能对霍尔木兹海峡的紧张局势无动于衷。
目前美国90多个城市、10多个县,两个州已经宣布了100%可再生能源的时间表,已经有6个城市实现了100%的可再生能源。全球超过100个城市报告其电力的70%来自可再生能源,包括奥克兰、内罗毕、奥斯陆、西雅图、温哥华。超过40个城市目前实现电力100%可再生,例如伯灵顿、巴塞尔、雷克雅未克。英国超过80个城镇和城市宣布2050年实现100%可再生能源。
当一个城市提出使用100%可再生能源,是指在区域内产生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电、地热、生物质能所产生的电力、供暖、制冷,等等,加上从外部输入的可再生能源电力,等于或者超过当地所消耗的能源总量。除了自产可再生能源、提升能效之外,可以通过与可再生能源公司(如太阳能或者风能)签订能源采购协议(PPA)来实现;也可以通过电力交易市场,从不特定的来源获得可再生能源,即通常所说的“绿证”。
需要留意的是,一些地方政府宣布100%可再生能源的目标时,一般分两个阶段,首先是政府设施和活动本身实现,其次是辖区内实现;也要区分电力供应100%可再生能源与全部实现可再生能源;也要区分100%清洁能源和100%可再生能源。
除了城市,美国一些州也在积极推动实现100%可再生的目标:
加利福尼亚州,2045年实现100%可再生电力;
新泽西2050年实现100%清洁能源;
纽约州2040年实现100%零排放电力;
夏威夷是美国第一个设定100%清洁能源目标的州,从100%清洁能源到100%可再生能源,把核能与天然气能排除在外;
伊利诺依州议会提出到2050年实现100%可再生能源;
马里兰州通过方案,2030年达到50%可再生。
可再生能源与物联网技术结合在一起,会从消费端推动城市能源革命。城市及社区的光伏发电、储能技术,新能源汽车,智慧楼宇,虚拟电厂,多能集成,以及伸展到社区和用户末梢的微电网技术,等等,构成了城市走向可再生能源的未来应用场景。在纽约市的布鲁克林社区,一个用光优发电的微电网和区块链技术结合在一起,展示了未来城市居民生产、消费、交易电力的场景。而电动汽车在城市的普及,交通体系的全面绿色电动化,将是能源革命的全面展开之时。5G技术的推广会显著提高电力消耗,同时也会加快实现分散智能的能源体系。
在一个区域提出实现清洁能源逐步替代化石能源的目标,也体现在中国政府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海南)实施方案》中。这个最近公布的方案,明确提出了要把海南建成清洁能源岛。
需求侧推动能源革命,企业扮演了更为积极的角色。
全球已经有174家大型企业公布了明确的时间表,消费的能源将实现100%可再生。其中多数为跨国公司,行业包括科技巨头、金融机构、生物制药、电讯公司、食品饮料、奢侈品、制造业、房地产、零售服务、基础设施、数据中心等。
跨国公司的可再生能源采购,正在创造一个迅速扩大的可再生能源交易市场。2017年,承诺100%可再生的跨国公司可再生能源采购量达到72TWh,增长41%。科技和通讯服务公司的可再生能源采购量增长最快,达到60%。因为对数据处理和运算力的需求越来越大,数据中心也会越建越多,尤其是5G的推出,信息通讯技术(ICT)消耗的电力将至少增加一倍。随着承诺100%可再生的企业数量不断增加,2018年155家公司产生了188TWh的可再生电力需求,相当于一个全球第23大经济体全年的电力消费。
这些承诺100%可再生的跨国公司,业务遍及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中国。一些跨国公司,对供应链减少碳排放要求也越来越高。苹果公司不仅自己2018年实现了100%可再生能源,而且要求其供应链更加可持续。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科技公司:
ebay: 2025年将实现其数据中心和办公场所能源100%可再生;
Facebook: 提供互联网服务减少碳排放,2018年提前一年实现数据中心50%的能源来自清洁和可再生能源。目标是在2020年实现全部能源100%可再生;
谷歌:2017年已经全部实现能源可再生;
微软:2017年实现100%可再生;
亚马逊:2018年实现了50%可再生,承诺最终实现100%可再生;
印度的infosys:2020年实现100%可再生能源;
Salesforce:2022年实现100% 可再生的目标;
SAP:自从2014年,SAP 已经实现了100% 的可再生能源;
苹果公司:2018年4月份宣布,其遍布全球43个国家的设施,包括零售店,办公室,数据中心等,目前已经全部使用可再生能源。
苹果和谷歌公司不仅引领高科技公司实现了完全的可再生能源,而且在其生态圈中进一步增加使用可再生能源。苹果公司正在考虑要求其供应链企业使用清洁能源。目前,其200家供货商中有23家已经做出了承诺,85家已经在苹果官网上注册,在全球寻找经济性的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苹果公司还打算在11个国家投资更多的清洁能源,主要是风力和光伏发电,不仅自己使用,也通过当地电网进入能源市场。苹果要在2020年实现其供应链上使用4GW可再生能源。谷歌较早为其数据中心投资和采购风力和太阳能光伏发电,在科技巨头中最早实现了100%可再生,最近要求其90%供应商做出削减排放的承诺。
欧美几乎所有的大型金融机构都承诺100%可再生能源,如汇丰、高盛、摩根斯坦利、摩根大通、瑞银、富国银行等,最大的零售和消费品牌如星巴克、AB InBev啤酒,宜家,耐克,宝洁、沃尔玛、雀巢、玛氏等,都承诺100%可再生能源。
可再生能源完全替代化石能源,已经提出许多年。1975年,丹麦物理学家索仁森(Bent Sorensen) 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首次提出了100%可再生能源。冰岛1998年第一个提出实现全国100%可再生能源,由于特殊的资源,冰岛已经实现了电力100&的可再生,72%来自水电,28%来自地热。日本2003年、澳大利亚2018年也提出实现100%可再生能源的目标。目前,除冰岛外,阿尔巴尼亚、巴拉圭的电力已经实现了100%可再生能源。
许多欧洲国家,都明确提出了淘汰燃油车的时间表,如最快的荷兰和挪威,2025年起禁售。美国加州、德国、印度宣布2030年禁售,法国和英国宣布2040年禁售。中国海南省也提出2030年禁售燃油车。
越来越多的城市和跨国公司全面拥抱可再生能源,一个重要前提是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正在与火电相当——甚至未来会更低,能源咨询机构Lazard每年计算电力平准价格(Levelized Cost of Energy,LCOE),美国2018年可再生能源成本优势已经确立。随着以光伏和储能成本的进一步下降,发电设施会进一步小型化、分散化、移动化,集中式和远距离传输的能源系统,就会向柔性与智能演变,通过智能物联网技术,能源成为最重要的数字资产,数字化电力交易市场兴起。
例如,在欧美市场上,可再生能源的长期采购协议(PPA),可以帮助公司锁定可再生能源长期成本,从而降低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带来的财务风险。而且可再生能源价格长期来看是下降的,较早向可再生能源切换,长期来看可能降低能源成本。
对于科技巨头来说尤其如此,数据中心耗电量会越来越大。谷歌计算过,每搜索一次,相当于一只60瓦灯泡照明17秒。目前全球数据中心消耗了全球大约2%的电量,而数据的流量每四年翻一番。随着5G时代的来临,ICT将带来更高的能耗,例如,华为发现一个5G基站的能耗,比4G基站的能耗高出近70%。英国电信和西班牙电信都承诺实现100%可再生,5G的部署,让华为、爱立信都要考虑用更加智能化、分布式、绿色低碳的能源解决方案。
不仅仅是大公司,由于欧美国家可再生能源交易市场的发达,目前中小企业也通过可再生能源采购联盟满足需求。
更加值得关注的,是那些油气巨头,从壳牌、英国石油、道达尔到美国的埃克森美孚,都在加紧布局未来可再生能源,在供给侧,这些巨头在收购光伏和风力发电资产。而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进入燃耗油车“倒计时”,让这些拥有加油站的巨头,开始收购和投资充电桩资产,投资进入居民社区的分布式储能公司,以及收购运营虚拟电厂的数字化能源管理公司。如果说10年后其中的一家油气巨头变身为最大的电力公司,也不足为怪。
更有甚者,全球最大的原油输出国沙特阿拉伯,也在考虑把手中的石油美元变成可再生能原资产,甚至打算在其赤日炎炎的广袤沙漠地区建立大规模光伏电厂,装机容量占全球光伏发电总量一半。
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增加,对化石能源的需求就会减少。将带来再电气化的革命,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这场能源革命的特征是与信息技术革命耦合在一起。电网将会更智能,以容纳更多的可再生能源;随着电力系统的分散化,将产生一个大的信息网络进行连接和协同;在这电力成为最重要的数字资产的基础之上,将会产生数字化的能源交易市场——甚至在个人之间。
清洁能源已经成为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主导力量。全球能源转型进程显然快于我们的预期。其影响力已经不仅仅是能源行业,而是与信息技术革命一起,深刻影响创新的方向,带来产业与经济的变革,也为解决这个世界的发展开启了新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