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还是京津冀及周边污染比较严重,京津冀及周边6省市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消耗了全国33%的煤炭,生产了43%的钢铁、45%的焦炭、31%的平板玻璃、19%的水泥、60%的原料药、40%的农药、原油加工量占全国28%、机动车的保有量占全国28%。
这些地区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产业布局偏乱、交通运输结构不合理……重化产业围城显然对当地环境空气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自2013年至今,持续推进火电超低排放改造、煤改气、煤改电、散乱污企业整治、燃煤锅炉整治和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强化机动车排放管控,提高工业企业治污效率,推进车油一体清洁化和农村生物质清洁利用,降低燃煤、工业、机动车和居民生活的污染物排放。
如何进一步挖掘减排潜力?
深层治理在于“动结构”下一步重点转移到非电领域,实现非电行业超低排放是潜力所在。要继续实现深层治理,就到了不得不“动结构”的时候,也就是产业、能源、交通及用地结构调整。目前为防止企业偷偷排放,相关部门还需配套相应的监管措施。而能源结构调整,排放情况随之改变,未来自然不会再出现偷排行为。
大气污染治理的拐点何时到来?
随着四大结构逐步优化调整,大气污染治理的拐点何时到来? 我们首先需明确“拐点”的概念,它既包括污染天数,也包括污染程度的转变。若以PM2.5排放情况作为参照,我认为2013年之后已经迎来个治理拐点。我国PM2.5排放浓度,已由过去是欧美国家的10倍左右降至2-5倍,主要城市的PM2.5浓度也不再继续上升。但要真正消除人民群众对重污染天气的印象,可能要到2025年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