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
行业

2040年八成新增能源消费或来自低碳能源

2019-04-15    来源:中国节能网
0
[ 导读 ]:能源世界正在发生变化。近日发布的《BP世界能源展望》2019年中文版(以下简称《展望》)显示,在“渐进转型”情景下,假定政府政策、
 能源世界正在发生变化。近日发布的《BP世界能源展望》2019年中文版(以下简称《展望》)显示,在“渐进转型”情景下,假定政府政策、技术和社会偏好的演进方式和速度与近期类似,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将贡献一次能源增长的绝大部分。85%的新增能源消费都来自低碳能源。
可再生能源迅速扩张
在“渐进转型”情景下,伴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在印度、中国和其他亚洲地区生活水平提高的推动下,到2040年,全球能源需求增长约三分之一。从行业看,工业耗能和建筑耗能占整体能源需求增长的75%左右,交通能源需求的增长与过去相比则因机动车效率的提升而明显放缓。电力行业能源消费约占一次能源增长量的75%。从能源种类看,85%的能源供给增长来自可再生能源和天然气。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发电用能源。可再生能源是史上最快渗透至全球能源体系的燃料。
在“渐进转型”情景下,2017年到2040年,中国能源消费和产量将分别增长28%和29%,略低于全球。到2040年,预计中国的能源需求增长会降缓至年均1.1%,不到过去20年年均增速的五分之一。虽然能源需求增速放缓,2040年中国仍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在全球能源需求中的占比从2017年的23%下降至2040年的22%,占全球净增长量的20%。
在展望期内,中国的能源强度以年均3.4%的速度下降,略快于历史降幅年均3%。中国的能源结构继续演变。煤炭占比将从2017年的60%下降至2040年的35%,天然气比重翻了一番至14%,可再生能源占比从2017年的3%增至2040年的18%。
在《展望》期的前半段时间内,石油需求有所增长,随后逐渐趋于平稳;而全球煤炭消耗量则大体持平。在所有《展望》考虑的情景中,为满足2040年的石油需求,需要加大对新油田的投资力度。全球碳排放持续增加,这表明需要出台全面的政策措施来实现碳排放的大幅削减。
电力行业政策是未来20年减碳的核心
人类进步和能源消耗之间存在密切联系。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指出,在100吉焦水平以下,人均能源消费与人类发展有很强的相关性。目前,全世界约80%的人口居住在人均能源消耗低于100吉焦的国家和地区。为了在2040年之前将这一比例降至三分之一,世界能源需求将比今天多出约65%,比“渐进转型”情景所需能源多25%。在“渐进转型”情景中,所需能源的增长量大致相当于2017年中国的整体能源消费量。
“快速转型”情景将关于工业、建筑、交通和电力低碳情景的政策措施组合在一个情景中。该情景的结论是,到2040年,碳排放会比目前减少45%左右,这大致和《巴黎协定》气候目标外部预测样本的中等水平相符合。碳排放减少反映了一系列变化:能源效率的提高、向低碳能源结构的转型、碳捕捉利用与储存技术的大幅运用以及碳价格的大幅上涨。
目前,电力行业是能源使用中最大的碳排放源。各国能否继续寻求减少电力行业排放量的方法至关重要。相比之下,2040年前所有情景中交通业的碳排放减少量较少。BP集团首席经济学家戴思攀表示:“针对电力行业的政策是未来20年大幅减少碳排放的核心政策。同时,交通业以外的行业将会最容易实现减少碳排放这一目标。”
一次性塑料制品对环境影响问题日益严重。据预计,未来20年,塑料制品产量提高推动了工业行业中非燃烧用液体燃料的需求,特别是石化产品原料的使用,这将成为石油需求增长的最大来源。然而,“渐进转型”情景显示,用于非燃烧需求的石油增幅却比过去有所放缓。据此,未来20年塑料制品的使用和回收监管法规将有可能大幅收紧。
在“一次性塑料制品禁令”情景中,石油需求增长速度比在“渐进转型”情景中的增长速度慢。然而《展望》提醒,对能源增长和环境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将是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替代材料。如果不进一步开发替代材料以及不广泛应用回收再利用系统,一次性塑料制品禁令可能会导致能源需求和碳排放的增加。
 
关键词: 新能源
0
 
[ 皇家线上官网(中国)有限公司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相关评论

相关文章

  • 精彩推荐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 中国节能网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我们宗旨  |  我们使命  |  我们愿景  |  组织机构  |  领导机构  |  专家机构  |  管理团队  |  机构分布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京ICP备05021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