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评估结论来自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北大统计科学中心教授陈松蹊研究团队在2019年4月10日发布的《空气质量评估报告:“2+43”城市2013-2018年区域污染状况评估》(简称《报告》)。这也是该研究团队发布的第6份空气质量报告。
《报告》综合评估了中国雾霾最严重的区域——京津冀晋鲁豫陕45个城市过去六年的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数据来源于中国45个城市247个国控空气质量监测站点2013年3月至2019年2月污染物监测数据,以及55个气象站点过去8年的气象数据,重点呈现了六种空气质量常规污染物——PM2.5、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和臭氧(O3)的变化趋势。
“2+43”城市区划及其站点分布。图中黄色区域为“2+26”城市范围,灰色区域为汾渭平原11市,橙红色和绿色区域为本报告加上的6个城市。整体而言,过去六年部分城市污染势头已得到遏制,最受公众关注的PM2.5值在45个城市的平均累积降幅达19.5%。京津冀与山东省的PM2.5污染已有明显改善,京津冀平原上“2+8”市和山东9市PM2.5累积降幅分别为32.5%和32.4%。其中,北京6种污染物的综合改善情况排名第5,五年内降幅达28.6%。
相比之下,河南、山西和陕西的PM2.5减少程度要低于京津冀和山东,累积降幅分别为17.9%、8.5%和4.4%。《报告》称,上述数据结果反应了京津冀及周边晋鲁豫陕大气污染治理的不平衡,建议山西、陕西尽快实行行之有效的颗粒物治理的方案。
从季节变化来看,冬季的重污染状态最多,其比例明显高于其它三个季节。这种季节特征在河北沿太行山的五个城市(保定、石家庄、邢台、邯郸和衡水)尤为明显。2015年至2018年重度及以上污染状态(PM2.5大于150微克/立方米)占比排名前五的城市,均以沿太行山脉的河北城市为主。
“2+43”城市前22名城市气象调整后PM2.5季节年平均浓度(微克/立方米)年际变化图。相对其他污染物来说,臭氧没有得到那么好的控制效果,45个城市中多数臭氧浓度不降反升,其中一些城市升幅达到了50%以上。不过,北京对臭氧的控制起到了一定成效,5年里北京的臭氧污染排名从第7名下降至第37。《报告》建议像管控PM2.5一样,对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主要污染区域设定臭氧改善的具体数值目标,避免部分地区面临颗粒物和臭氧双重污染的局面。
此外,尽管过去5年PM10有显著的下降,但2018年45城市中仍有39个城市的PM10的年均浓度在100微克/立方米以上,《报告》建议加强对区域内扬尘的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目前官方等渠道常用的基于原始浓度的年际变化比率,此《报告》呈现的是剔除了气象因素后的大气污染状况。简言之,除了“天帮忙”的因素,报告试图客观评价“人努力”的效果。
报告给出了2017年和2018年四个季节每个城市应对大气污染的“人努力”指数和“天帮忙”指数。比如2017年秋冬季节,各地大气污染状况都明显改善,这主要是秋季“人努力”的城市个数为当年四个季节中最多,达到35个城市,“天帮忙”的城市个数也比较多,达到了37个城市,即2017年秋季各地在大幅减少排放的同时气象条件亦有利于污染物扩散。当年冬季,“人努力”的城市相比秋季略微减少,但是“天帮忙”的城市为四个季节中最多,除宝鸡、咸阳、西安和铜川外,其余城市的气象条件均有利于污染物扩散。
到了2018年秋季,“天不帮忙”的城市个数为四个季节中最多,仅北京、衡水、秦皇岛、唐山和张家口等10个城市的气象条件有利于污染物扩散,不过当时有35个城市大气污染状况均显示为“人努力”。当年冬季,气象条件好转,共有28个城市表现为“天帮忙”,尤其是京津冀地区,但是另一方面,冬季“人不努力”的城市也达到27个,这些城市大多聚集在北部地区。
2018年秋冬季节“人努力”及“天帮忙”图(红色代表不利气象/人不努力,蓝色代表有利气象/人努力,颜色越深,表示分解项的第一/二项绝对值越大,气象/人为的影响越大)另外,报告建议提高空气质量“良”的标准。目前中国以75微克/立方米作为24小时“优良空气”PM2.5浓度的最高值,这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5年所建议的空气质量准则中给出的“过渡时期”的初级指标。报告称,考虑到近几年我国空气质量的改善,此标准已过于宽松,印度和孟加拉国“良”的标准分别为60和65微克/立方米,均比我国目前使用的75微克/立方米要严格,建议对该标准进行调整。
陈松蹊表示,提高空气质量“良”的国家标准或将促使中国人群能够实行有效的保护措施,有效减少中国人群的污染暴露水平和未来个人及国家的医疗健康开支,也将为下一步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供更高的目标和新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