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物通过长距离传输降低下游地区的环境空气质量是客观事实。大家对水的跨界污染不持异议,并可在关键断面监测得到。实际上,空气和水一样是实实在在的物质,气流运动和水流类似,只是速度更快,边界更宽,其中含有的污染物相应地扩散到下风向地区。
大气污染物的跨界传输同样可监测,但技术要求更高。卫星遥感、雷达示踪等都可准确判断风场前锋,从而锁定污染物到达时间,结合地面实测,完全可确认跨界传输事实。从感官上判断,本地污染物累积导致的环境空气污染是一个比较平稳的持续恶化进程,而输入性的大气污染非常快速,1-2个小时就彻底恶化了,能见度急剧下降。
如果大气污染主要来自本地排放,在科学预测后,采取错峰生产等应对措施,是可以人为降低污染危害的。然而,对输入性的大气污染,往往是铺天盖地的横扫过来,除了主动躲避,不可能人为建造什么防护屏蔽,将空气过滤后才让进城。由此看来,对受害的下风向城市,输入性大气污染如同海啸一样,就是自然灾害,很难成功治理,只有加强防护,减少对人体健康的伤害。
对灰霾的起源地,当地政府是难咎其责的。秋冬季节来临后,灰霾多发地区的人民政府就应提高警惕,一旦具备成霾的气象条件就开始减排,避免积累成灾,遗害下风向地区。这样看来,同样的霾影响下,对起源地要追责,扩散所经之地则应免责,对不可抗力,下风向城市竭尽其能所取得的效果仍是有限的。
目前的考核体系没有剔除输入性大气污染的影响,下风向的城市为此觉得很委屈。一方面,生产生活被动受害,带来经济损失;另一方面,群众不了解真相,社会压力大,行政管理又被扣分,打击了工作热情。他们自嘲,一块菜地,自己用心打理,却不时有邻家小鸡进来啄食,菜叶没有看相,苦不堪言。
合理区分输入性大气污染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当然,技术难度是有的,尤其在有的区域,霾污染已连片,彼此的影响交织在一起,不好准确区分,与其互相推诿,还不如集中精力来治污。只有证据确凿的跨界大气污染才有必要摆上桌面,通过还原其真相,保护基层单位的治霾积极性,而反对陷入无原则的纷争中去。
对同意特殊考虑的输入性大气污染,要制订相应的数据处理规则,宜粗不宜细,方便操作。修约监测数据不是造假,优先保证科学性,再就是方法相对简单,降低成本。
治霾是一场硬仗、苦仗,成果还具有反复性。精准识别污染源,知道敌人在哪个山头,才能发起有效进攻。监测准确是基础,评价也要科学,这样才能客观判断形势,掌握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