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发达国家的终端能源消费格局中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各占三分之一。中国由于尚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之中,近70%的能源消费集中在工业,与生活水平密切相关的建筑、交通运输用能源消费将持续刚性增长。家庭能源消费是能源消费的终端环节,从20世纪70年代起,家庭能源消费逐渐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关注。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能源管理已由传统的生产侧管理转向消费侧管理。虽然中国当前人均能源消费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较低,但伴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中国今后对现代优质能源服务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中国居民生活能耗占总能耗的比重大约为11%,居民消费正处于以住房、汽车为标志的消费升级阶段,人民生活水平较快提高使生活用能也以较快速度增长。但中国现有低碳发展政策,较少关注居民消费领域的碳排放问题,即便提到居民,也仅限于节能环节,并且缺少具体的量化控制目标,忽视了上游消费环节对于下游生产环节的拉动效应。由于居民消费碳排放以家庭为单位,属于点源离散分布,而且居民受教育水平和思想观念的影响差异大,因此对于居民碳排放削减和管理控制非常困难。居民生活能源消费碳排放已经成为开展温室气体排放管理的重点领域,迫切需要把低碳消费纳入政府决策层面,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低碳消费战略与行动计划,通过消费观念的创新和消费方式的转变,努力控制居民生活用能碳排放的增长速度。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奢侈消费造成的。经济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被动承受者,同时也会由于自身的消费活动对环境造成各种影响。生产是为了消费,消费反过来促进生产。消费的需要决定着生产,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每个有机整体都是这样。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着生产的发展方向与趋势。作为新型的消费模式,低碳消费不仅仅是消费者的责任,也对供给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倒逼供给侧更好地满足低碳消费的需求。
企业的目标都是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消费作为生产的最终目的和再生产新的需求起点,只有消费群体接受并实行低碳消费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推动低碳生产。因此,实现低碳消费不仅仅是消费本身的问题,而且是关系到低碳生产能否顺利开展、最终实现的根本性问题。当然,低碳消费并非只对消费过程而言,它要求从原材料的生产到消费者购买,再到最终的产品,全产业链的每个环节都以低碳为标准。
改革开放40年来,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消费领域对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凸显。总体来看,我国现有的消费模式还与绿色消费、低碳消费存在着很大差距:过度消费和不适当消费方式造成的巨大浪费、消费观念的滞后以及产品本身的不低碳、不环保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倡导推广绿色低碳消费是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必然,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我国低碳消费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国消费一直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显著增强。2017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高出资本形成总额贡献率26.7个百分点。其主要特征是消费层次由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转变;消费形态由物质型向服务型转变;消费方式由线下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消费行为由从众模仿型向个性体验型转变。
居民消费支出是指居民用于满足家庭日常生活消费需要的全部支出,既包括现金消费支出,也包括实物消费支出。消费支出包括食品烟酒、衣着、居住、生活用品及服务、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以及其他用品及服务八大类。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322元,其中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9.3%,人均居住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22.4%,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3.6%,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1.4%。
针对中国城市居民的低碳消费意愿调查显示,多数消费者对低碳消费比较支持。据《2017年中国居民绿色消费发展报告》,2017年,空调国内销售量约8900万台,其中节能空调销售量约2300万台;电冰箱国内销售量约4500万台,其中节能产品销售量约3400万台;洗衣机国内销售量约4400万台,其中节能产品销售量约3600万台;平板电视国内销售量约5300万台,其中节能产品约1600万台;热水器国内销售量约4200万台,其中节能产品销售量约4000万台。在超高效产品推广方面,2016年电冰箱、变频空调、平板电视能效“领跑者”产品年推广近500万台,市场占有率达到3%。在家用照明领域,2017年国内LED照明产品产量超过47亿只,LED家居照明产品在用量超过22亿只。2017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79.4万和77.7万辆,同比增长53.8%和53.3%。
在低碳出行方面,2017年,共享单车覆盖全国200多个城市,投放量超过2500万辆,ofo和摩拜用户均达到2亿左右,日订单均超过3000万。单次骑行以6~20分钟、0.5~2公里为主,每辆车每天平均使用时间约76分钟。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发布的《共享出行绿色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7年滴滴平台快车拼车和顺风车总里程为177.5亿公里,共服务15.2亿人次;快车和顺风车平均载客2.34~2.58人,是私家车的1.5倍以上;2017年滴滴出行的减排效应突出,CO2排放减少150.7万吨。这相当于80万辆小汽车年均行驶1万公里的排放量,相当于21个奥森公园或2个塞罕坝林场的年碳吸收量,按北京市碳交易市场的交易价格大致折算,相当于创造7500万元的经济收益。
中国促进低碳消费虽然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还存在低碳消费意识不强、有效供给和需求不足、市场不够规范、政策措施不完善等问题。
一是中国居民粗放式消费习惯由来已久,过度消费、奢侈浪费、炫耀性消费等现象普遍存在,盲目贪大求洋,很多消费者在衣、食、住、行、游的日常生活中还未养成健康、环保、适度的消费习惯,低碳生活方式还没有成为社会风尚,低碳消费意识比较薄弱。
二是当前低碳产品有效供给不足,低碳商业模式尚未建立。市场上低碳产品品种少、价格高等问题严重制约着低碳消费。从需求看,低碳产品成本较高,存在“叫好不叫座”现象,市场需求还有待进一步挖潜。
三是市场还不规范。目前,低碳产品消费市场亟待规范,部分企业炒作“低碳”概念,企业违法成本低,低碳产品性能虚标现象还比较突出,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现象频现,劣币驱逐良币,影响了消费者购买信心,挫伤了企业生产积极性。
四是政策措施有待强化。促进低碳产品消费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政策尚不完善、标准滞后落后、财税政策还未完全落地、招投标机制有待改进、宣传推广不够有力、知识产权保护不够充分、市场监管还不到位,未能有效激励和引导市场主体和消费者。
低碳消费模式是一种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模式,是当代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始终贯彻对自然、社会和后代所应坚持的责任。低碳消费模式体现人们的一种心境、一种价值和一种行为,代表着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虽然建立低碳消费模式绝非一朝一夕之事,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并共同努力,低碳消费模式的实行必定会在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建设之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推进低碳消费的政策建议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消费领域对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凸显。总体来看,中国现有的消费模式还与低碳消费、绿色消费存在着很大差距。绿色低碳消费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应激励和引导绿色低碳消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认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紧迫性、艰巨性,把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应该做践行者、推动者。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
强化宣传教育,提高低碳消费意识。在全社会积极开展低碳消费宣传教育是培育低碳消费的基础性工作。低碳消费始于消费者的意识和觉悟,没有消费者自身改变的能动性,就不会有低碳消费的转化。低碳消费意识的提升增大了低碳行为改变的可能性,而真正实现转化需要降低低碳消费的成本。降低低碳消费成本的基本前提是扩大低碳产品生产的规模,这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政府可以从加强低碳消费价值观的培养和引导方面采取系统的措施来影响消费者低碳消费态度,从而影响消费者低碳消费意愿和行为。政府和企业可以通过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低碳或低碳消费信息和知识,从而转变消费者的低碳消费态度和增强其低碳购买意愿。
扩大有效供给,规范产品市场。一是尽快推进低碳产品认证工作。低碳认证和低碳标识是提高消费者认知的重要手段,应尽快推进现有低碳产品的认证工作,降低消费者甄别低碳产品的成本,提高低碳产品在市场中的识别度和占有率。二是党政机关、皇家线上官网(中国)有限公司、医院等公共机构要率先垂范,优先采购和使用绿色低碳产品。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低碳皇家线上官网(中国)有限公司、低碳社区、低碳医院等。三是科学规划城市建设,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分区,发展低碳化的公共休闲娱乐设施和文化消费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为低碳出行提供便利。四是健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生产者对其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都承担实现循环经济目标的产品责任,即从产品的开发设计、生产加工、销售和售后服务到产品回收、废弃物处理,生产者都应承担相应责任。
完善财税政策,加大支持力度。扩大低碳产品供给是对供给侧生产端提出的最直接要求,只有扩大低碳产品的供给、降低低碳产品的价格,才能有效推动低碳消费的普及,促进低碳生活方式的形成。一方面,通过提高环境节能标准,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针对高耗能行业,对限制类、淘汰类的企业实行差别电价政策,对能源消耗超过能耗电耗限额标准的实行惩罚性电价政策,提高高碳产品生产的经济成本。另一方面,实施节能技术改造以奖代补政策,按形成的节能量给予奖励;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行领跑者计划,对能效最好的产品和设备给予鼓励性政策;推行居民用电阶梯价格;加大政府对低碳产品的采购力度等措施,降低低碳产品的生产成本。
建立并完善低碳消费的治理机制。政府、企业和公众是低碳消费的主体,对于推动低碳发展非常重要。在促进低碳消费的起步阶段,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把低碳消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分阶段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低碳消费。政府需要资金和政策引导企业对低碳产品进行投资。企业是低碳消费品的提供者,是推行低碳消费的关键环节。企业的低碳生产方式和低碳商业模式,能够增加市场上低碳产品的可获得性,推动消费者将低碳消费意愿转化为实际行动。低碳消费要求消费者转变生活方式,自觉采取低碳行动。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经济成本,还要考虑产品或服务的“碳足迹”,选择购买和使用低碳产品,倡导低碳消费、低碳处理。
注重低碳与绿色的协同,为低碳消费提供动能。绿色消费与低碳消费虽然是两个内涵不同的概念,但政策行动中有很多契合点。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强调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绿色低碳消费,有助于调动各方力量,形成更多共识,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打赢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和开展温室气体排放,有很多协同应对措施。本轮政府机构改革将应对气候变化职能划入新组建的生态环境部,目的也是为了进一步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落实《巴黎协定》和自主贡献目标,实现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态环境协同增效。《巴黎协定》彰显的全球绿色低碳转型大势不可逆转,与中国追求高质量发展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选择相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