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新人在宁国水泥厂生活区拍摄婚纱照
宁国水泥厂生活区紧挨生产区。“晴天扬灰厂,雨天水泥厂”是人们对过去水泥生产企业的戏谑。而如今,这个花园式的水泥厂,绿树浓荫,干净整洁,一改记者的传统印象。
“别再用老眼光看待水泥行业了,我们早已走上了节能环保的新路子。”海螺集团副总经理、海螺水泥副董事长王建超笑呵呵地介绍,海螺集团在白马山水泥厂建成了世界首条万吨级以上水泥窑烟气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环保示范项目,从废气中提纯出99.99%纯度的二氧化碳,可用于食品保鲜、干冰生产。水泥生产过程中,采用余热发电,并准备用太阳能发电做补充,打造超低电耗工厂……
海潮涌动,螺号声声。在追求更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海螺集团坚持走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带来传统工业和工厂的新变化,也抢占了时代的先机,获得发展的红利。自2016年以来,集团经营效益连续3年实现百亿级增长。2018年实现了经营业绩、转型升级和企业规模“三大历史性突破”,实现利润占安徽省29家省属企业利润的半壁江山,营业收入首次迈过世界500强企业门槛。
绿色嬗变 树立行业新标杆
娇艳的樱花、清澈的水塘、整齐的树林……宁国水泥厂的美景吸引了一对对拍婚纱照的新人。提到水泥厂,大部分人会联想到“灰尘漫天”、“泥泞满地”的画面,然而宁国水泥厂却是真正的“花园水泥厂”,打破了人们的固有印象。
无独有偶,海螺在多地的工厂都享有“花园式工厂”的美誉。
海螺生态环保工厂
建材企业成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的奥秘何在?“脏乱差”的水泥厂之所以能够变得像“花园”一般,和海螺集团的“绿色”选择密不可分。海螺集团坚持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与生产经营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在中国大型水泥企业领导人圆桌会议上,海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高登榜倡议:“一定要加大创新与环保投入,把水泥行业做得更强大、更高端。”
近年来,海螺集团节能环保投入持续加大,2017年投入资金18亿元,2018年逾20亿元。一方面是对老旧生产线实施完善性技改,提高资源和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各项能耗指标和排放指标明显下降。在业内,海螺的标准优于国家标准已是共识;另一方面,不断自我加压,探索超低排放、循环利用、智能升级等多项新技术。
走进芜湖的海螺白马山水泥厂,两个闪耀着金属光泽的庞大球体十分显眼。原来,海螺投资5000万元,在这里建成了5万吨级二氧化碳捕捉收集纯化示范项目,两个“大球”是二氧化碳贮藏罐。水泥厂大窑里的烟气,在这套系统中经过多道工艺处理,废“碳”变身为宝。打个比方来说,等于是二氧化碳这个想从水泥窑逃窜出去的“罪犯”,被及时拦截下来,并集中予以“收押”,最后实现“劳动改造”。
白马山水泥厂二氧化碳捕集纯化环保示范项目
“工业级成品罐浓度为99.9%,一般用于消防与焊接行业;食品级成品罐浓度高达99.99%,可用于碳酸饮料。”白马山水泥厂制造分厂厂长助理夏雁飞说:“这个项目的成功建成,在世界水泥行业首开碳捕捉利用的先河,对推进我国甚至世界水泥工业节能减排有着深远的示范引领意义。”
“环境就是效益,环保就是竞争力。”这是高登榜反复强调的理念。他认为,只有立足长远,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抓好环保工作,才能扛起“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企业责任。
安徽省副省长何树山到全椒海螺智能工厂调研
智能工厂 新时代重塑“新”海螺
近日,安徽省水泥行业智能制造现场会在滁州市召开,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海螺智能工厂建设为传统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和启示。”
安徽省经信厅组织召开现场会交流推广全椒海螺智能化工厂建设经验
海螺集团总经理任勇说,水泥等原材料行业向智能化、信息化和绿色低碳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全椒海螺智能工厂项目集成了海螺30多年来在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的运行经验,充分运用行业最先进的智能化技术,最大限度地保证了设备安全稳定运行,提高了设备运行周期,提升了管理效率和劳动生产率。
从2016年初开始,海螺集团共甄选300余名专业技术、管理人员全程参加“水泥智能化工厂”项目开发。全椒海螺水泥公司作为海螺集团首个水泥智能工厂试点单位,于2018年8月全面建成投运。
移动物联、传感监测、三维仿真……在普通民众看来,这些“高大上”的先进技术,与水泥这一传统行业风马牛不相及,而就在2018年,在全椒海螺水泥厂,这些“高大上”的技术得以有效融合。
智能质量控制系统
“智能化”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成效。“矿山生产效率提升约12%,柴油消耗降低约7%,轮胎消耗降低约30%。”全椒海螺水泥厂常务副总经理殷学兵介绍说,数字化智能矿山系统搭建完成后,实现了矿石在线监测、生产自动配矿和车辆智能调度,极大地提高了矿山生产效率和安全保障。
除了有计划、有组织的检修作业,一天24小时,在全椒海螺水泥厂生产现场几乎看不到工人。依托“加速度传感器”、“频谱分析”等“黑科技”,实现了生产线的智能巡检。
“通过手机终端,我可以对任何异常参数进行监测,第一时间调取实时监控视频,及时准确判断出设备的运行状况,从而‘对症下药’。”全椒海螺水泥厂总经理助理王超华说道,相对于人工巡检,系统预判故障的能力更强、时间更早、精准度更高。
海螺集团靠自主研发与集成创新,成功打造的以智能生产为核心、以运行维护做保障和以智慧管理促经营的三大平台,实现工厂运行自动化、管理可视化、故障预控化、全要素协同化和决策智慧化等智能化成果。海螺集团为我国水泥工业“补齐短板”,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和绿色智能化高质量发展贡献了新的智慧和力量,成为我国水泥智能工厂建设的引领者。
更为重要的是,海螺水泥智能工厂建设为传统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海螺集团从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国产化、纯低温余热发电、水泥窑协同处理生活垃圾、到CO2捕集、智能工厂建设,都是自主研发、集成创新的“样板”,已经成为水泥行业转型升级的领跑者。
“海螺集团水泥智能工厂建设,探索出一条水泥行业未来转型发展的创新之路。”海螺水泥副董事长王建超表示,在未来3至5年内,海螺将加快智能工厂布局,不断对管理系统进行迭代升级、优化提升,确保始终保持行业领先优势。
扬帆出海 沿“一带一路”开辟“新干线”
2018年,海螺集团印尼北苏项目、柬埔寨马德望水泥项目顺利投产运营;缅甸曼德勒项目开工建设;乌兹别克斯坦卡尔希水泥项目、泰国型材项目成功注册……
印尼北苏海螺水泥项目
海螺集团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输出先进技术与装备。截至目前,海螺在印尼、缅甸、柬埔寨等“一带一路”沿线11个国家和地区,注册设立21家公司,累计完成投资近100亿元,海外员工达3200余人,全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随着一张张海外项目蓝图不断变为现实,海螺集团不仅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创造了千万个就业岗位,助推了当地经济发展、基础设施改善,也带动我国大型装备出口、设备成套、工程总包等相关业务在海外的拓展。
“这台盾构机准备出口日本”、“这台水泥磨准备出口老挝”……在芜湖海螺川崎装备制造公司,副总经理刘秀华指着生产线上的装备,如数家珍。
海螺节能装备制造基地生产车间
“最初我们生产装备,仅仅是为了海螺自身的生产线服务,目的是为了不受制于人。”刘秀华介绍说,如今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公司生产的装备已远销海外10多个国家。
装备制造与销售只是海螺集团加快发展的一个侧影。站在过去与未来的交汇点,海螺集团正昂首阔步走向未来。作为一个传统行业,之所以能够创造出如此好的效益,最为关键的还是坚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智能化、绿色化、国际化,自从海螺集团吹响了高质量发展的“集结号”,以引领时代的发展视野,整体推进的系统思维,精耕细作的工匠精神,奏响了集团高质量发展交响曲,实现了由原来的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的大步跨越。截至2018年底,海螺集团已拥有370家子公司,分布在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和20个国家地区,经营领域已由传统建材产业扩展到国际贸易、建筑施工、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总资产已达1925亿元,营业收入首次迈过世界500强企业门槛。
未来高质量发展道路怎么走?海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高登榜一语中的,必须顺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势,坚持效益与创新并重、智能与环保并行、政策与自律并施,追求效率更高、供给更有效、结构更高端、更绿色可持续、更有序和谐的增长,推进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转型升级,实现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