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能效提升技术培训暨政策宣贯会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能源审计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能源审计
同比2017年制冷季,2018年,东环广场制冷系统用电量少用21万度电,节约能耗成本约21万元。“都是节能绿色化改造的功劳。”东环广场相关负责人感慨。
2013年起,北京市启动公共建筑能耗限额工作,以建筑用电量为切入点,对北京市符合标准的公共建筑进行用电量限额管理。五年来,北京市住建委搭建起能耗限额管理“大数据平台”,总结出一套切合实际的公共建筑信息采集、限额制定、指标考核流程,广泛引导用能单位进行节能绿色化改造,在建筑用能精细化管理上走出了“北京模式”。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11352 栋公共建筑已经纳入北京市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体系中。经过连续多年的限额管理工作,北京市公共建筑总电耗呈整体下降趋势。相比2013年,2014年至2017年共节约电量约13.5亿kWh。
能耗“大数据平台”升级换代“能耗大数据”是开展能耗限额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公共建筑节能成果的“记录者”。2013年8月起,北京市就已经启动电耗数据采集工作。从入户采集,到聘用第三方机构,到与电力公司达成合作,北京市住建委不断探索电耗信息长效采集方式,动态维护、更新“能耗大数据”,并搭建起国内首个城市公共建筑能耗大数据平台——北京市公共建筑能耗管理信息系统。
据统计,2013年至2015年,通过入户采集的形式,北京市住建委摸清了全市13237栋公共建筑的“家底”,并将符合限额管理标准的公共建筑纳入限额管理体系中。此后,北京市住建委引入第三方信息采集机构,对全市的公共建筑“大数据”持续更新完善。2018年,信息采集力量中加入了电力公司,电力公司入局让信息采集工作迈入了智能化,提高了工作效率。2018年,通过对接电力公司信息平台,新采集建筑总计1841栋,其中,符合限额管理标准的共计1668栋,约0.222亿平方米。“这些公共建筑都将被纳入2019年的限额管理工作中。”
近年来,“大型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监管”理念和模式被提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被赋予了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应对气候变化等更多内涵,单纯的信息系统已经无法满足限额管理工作的需求。
2017年,北京市住建委启动了“北京市既有公共建筑能耗运行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申报工作,新的系统平台依托信息中心部署的“房屋全生命周期平台”的基础数据。2018年,北京市住建委完成了平台架构搭建及公建能耗数据的清洗和融合工作。截至目前,已建好的功能模块已投入使用,运转良好,初步完成了各来源能耗数据的整合。与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系统数据交换、与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的接口设计与开发,实现了大平台搭建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还完成了节能绿色化改造管理子系统、能耗分析子系统功能开发。
“在一期完成数据整合的基础上,2019年平台建设重点在业务功能建设。”北京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新增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子系统替代原有北京市公共建筑能耗管理信息系统,将原能耗限额系统历史数据及部分功能继承,按新管理模式建设企业认楼、公建信息维护、能耗限额签收、考核公示、指标管理等内容。今后平台还将与热力、燃气公司合作,逐步囊括水、天然气、热力等全能源领域信息,实现全能监测和管理。
科学限额兼顾节能与发展
区别于国内其他省市为所有公共建筑划定统一“红线”的限额方法,北京市是以建筑自身历史用电量为基准,为每一个建筑按年度下达电耗限额指标,并按照该限额指标按年度对其进行考核,量身定制限额指标。限额工作开展以来北京市公共建筑总电耗呈整体下降趋势。
取得成果的同时,北京市住建委也在思考更加科学的限额管理方式。2018年,北京市住建委联合相关专家、学者,对《北京市公共建筑电耗限额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了修订,并制定了更为科学的限额计算方法。
现行的《北京市公共建筑电耗限额管理暂行办法》(2014年发布)是以2011年和2013年两年的用电数据为参考,以此制定了限额值。“近年来一些建筑因为业务发展、使用人数或功能变动等原因,导致用电量变化较大,再依据这两年的用电量来制定限额已不够科学合理。”北京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解释,新的限额办法改为参考前四年的用电数据,进行双重比对,以此确定限额标准。具体来说,如果要发布2019年的限额标准,则以2018年的用电数据作为一个参考标准,把2015年、2016年和2017年三年的用电数据作为历史参考标准,分别进行比对,综合两部分数据,确定2019年的限额标准。
双重数据比对更具科学性,也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进行动态调整。北京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首都,北京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不同于普通省市,京津冀融合发展、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非首都功能疏解、雄安新区建设等政策的实施,对公共建筑的业务发展产生着长远持久的影响。“为其保留业务发展空间,同时,鼓励维持与降低建筑能耗。”
奖励金引导企业开展节能改造
2016年,北京市开始引导公共建筑进行节能绿色化改造。节能改造是一个市场机制部分失灵的领域,需要政府的资金引导,也需要强制政策的推进。北京市住建委建立能耗限额标准,对每栋公共建筑设置“用能红线”,鼓励公共建筑“自我改造”。通过公共建筑电耗限额管理,可以发现哪些建筑电耗异常高,进而把高电耗建筑确定为节能改造重点实施对象。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已经进行了12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绿色节能改造成果显著;到2020年,北京市将完成6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并积极推广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节能绿色化改造为企业减少了运营成本。2017年,东环广场先后开展了空调系统的节能泵改造、能源计量管理平台建设、空调供暖智能控制系统建设、LED绿色照明改造、扶梯变频控制改造、无负压供水以及用能设备节能运行制度建设等多项节能措施。到2018年制冷季,节能效果凸显,制冷系统用电量同比2017年少用21万度,节能率达到14.33%。
位于北京CBD核心区的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同样受益于节能绿色化改造。目前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已完成所有空调设备的变频化改造;全部玻璃涂上了隔热涂料;把全部4万多盏灯更换为节能的LED灯;每年用红外热像仪全面检查门、窗等处的缝隙并及时封堵,以减少冬季建筑内热量散失。中国国际贸易中心物业部副总监魏汉光介绍,空调的变频化、智慧化改造使耗电量下降了13%至15%,而仅照明改造这一项每年就可以省电300多万度。
公共建筑进行节能改造最大的障碍就是项目资金问题。为鼓励公共建筑参与节能绿色改造,北京市出台了《北京市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项目及奖励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北京市开展节能绿色化改造并达到一定节能率要求的公共建筑,可申请30元/平方米市级资金奖励。
同时,北京市住建委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投资,首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等市场化改造模式,引入绿色基金和碳交易平台,对大型集团、商务区、行政区等为单位进行整体投资节能改造,形成规模效应,并将改造项目的节能量打包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进行碳交易。
未来将引入公建全能耗考查
北京市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的长远目标是实现全能耗管理。目前,北京市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均为单一电耗数据,因此无法从单一方面看出建筑使用者是因为节能手段将能耗降低,还是通过用能耗代替的方法将电耗用量降低。为了能更综合更合理地控制公共建筑能耗,北京市将引入公共建筑的全能耗考查,将所有能耗列入考查范围。
北京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北京市可能会设立覆盖全能源领域的公共建筑用能权,实现建筑用能精细化管理。“用能权”是指企业年度经确认的可消费各类能源量的权利。现阶段北京市能耗限额管理工作正在逐步转向建筑用能权,结合差别化电价建立建筑的全能源用能权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