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本启,兖矿国际焦化常务副总经理。
2003年,兖矿国际焦化筹备时,我从兖矿峄山化工总工程师的岗位到国际焦化任总工程师,2013年任常务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2016年任总经理。2018年6月,国际焦化引入民营机制实施股权重组后,我担任国际焦化常务副总经理。
在国际焦化15年,我经历了国际焦化最大的一次技术变革,就是从德国原凯泽斯图尔焦化厂拆移两座7.63米焦炉到国内重建后的升级改造,使这两座水土不服的“舶来品”适应了中国的煤质,大大提升了中国的炼焦技术。
德国导演弗兰克和吕肯由此拍摄了纪录片《失败者和胜利者》。影片的最后一幕只是一行字:2006年,兖矿从德国引进的两座7.63米焦炉,第一次投料产出50吨冶金焦炭,标志着中国成功地吸收了德国技术,中国的炼焦技术由此一步跨越了20年。
引进设备和技术
兖矿国际焦化有限公司由兖矿集团与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巴西CVRD公司和日本伊藤忠商事株式会社共同投资22.84亿元建立,2014年外资退出后改为兖矿集团全资子公司,2018年6月引入民营机制实施股权重组,兖矿集团、永锋集团各占50%股份。公司主导产品为年产200万吨焦炭和20万吨甲醇及10万吨粗苯、焦油等副产品。
2002年,兖矿集团提出“煤与非煤并重”的发展战略,并相继在煤炭的气化、液化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煤炭焦化技术也是其中一环。要建设一流的炼焦企业,必须拥有一流的炼焦技术。当时国内炼焦工艺装备比较落后,发达国家的先进炼焦技术对中国封锁。经苦苦探寻,兖矿集团把目光瞄准了世界最先进的德国凯泽斯图尔焦化厂。
凯泽斯图尔焦化厂位于德国工业重地鲁尔矿区,因德国对钢铁和煤炭行业的扶持政策取消,煤矿关闭导致该厂原料煤不能保证,配套的钢厂也已搬迁,焦炉煤气无出路,该厂被迫于2000年停产。我方专家论证,该厂虽已生产运行8年,但设备状况良好,其采用的代表世界先进焦化技术水平的7.63米焦炉,是世界最大、最先进的现代化焦炉。引进、消化和掌握这一技术,能大大提升我国炼焦技术水平。对此,2003年,兖矿集团与外方进行了多轮艰苦谈判,最终引进了该厂所有设备及技术,在国内重建。
然而,项目引进困难重重,主要表现在“四难”,即拆迁运输难、图纸转换难、“修配改”难、施工组织难。面对重重困难,我们协力攻关,从拧动第一颗螺丝起,就高标准严要求地进入工程拆装,就像文物搬迁一样,做好标号的顺序,可以说是一丝不苟。
经过近1年多的辛勤工作,2005年2月,所拆迁的4.7万吨设备和构件全部运抵国内项目现场。
“原拆原建”和“修配改”
将国外一家企业的设备整体拆除,然后在国内实施重建,既没有先例,也没有任何成功经验可借鉴。为此,按照“原拆原建”的原则,只能照葫芦画瓢,连焦炉的布局都一点儿没动。
该项目仅运回国内的各种图纸资料就达20余吨重,各类图纸总计23590张,各类文件夹3620本,图纸资料翻译的工作量非常大,而国内专业技术翻译又极少,在国内只聘请到5名专业德文翻译。公司决定采用边翻译图纸、边设计、边施工的方式,组织建设。
从国外引进的二手解体设备,技术上非常先进,要把它完全恢复运行不容易,加之国内外技术规格不统一,必须做大量的“修配改”工作,否则,就会导致安装费贵、“转不动”等问题。为此,我们制定了科学周密的“修配改”方案。在“修配改”过程中,充分尊重外国专家意见,发挥外聘专家作用,要求专家到现场解决技术难题。
焦炉的砌筑和安装质量如何,直接决定着这两座亚洲第一焦炉重建的成功与否,我们根据项目建设进度要求,广泛发动员工和各方面力量,全面实行工程质量控制。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突出抓了“三个环节”。一是焦炉砌筑的质量。成立筑炉检查队,严把筑炉质量关。二是发挥监督部门的作用。一次,一施工单位在焦炉大棚施工过程中,未严格按要求施工,我们就将存在的问题录像,并及时把问题反映给该单位领导。这对他们触动很大。三是发挥外国专家的作用。德国筑炉专家弗兰克,在2号焦炉的砌筑过程中,自始至终盯在筑炉现场,提出问题170余个。
焦炉砌筑完毕后,许多在场的施工单位领导和监理公司的代表都说,这是他们所见过的国内砌筑质量最好最高的焦炉。德国专家风趣地说:“这两座焦炉就是德国的‘奔驰车’。”
经过各参建单位24个月的协力攻关,2号焦炉于2006年6月26日投煤,两天后顺利产出第一炉高质量焦炭。
各项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这两座焦炉在德国“吃”的是“细粮”。焦炉所需煤炭都从外国进口,由于德国要求高,需要的煤在厂家就给配好,并且确保质量过硬。但在运行过程中,这两座焦炉逐渐表现出“水土不服”的问题,装置运行状况非常差,不仅效益不高,还把大家折腾得疲惫不堪。
我们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消化吸收德国技术,开展技术交流35次,邀请国内外焦化专家现场“会诊”20余次;组织对生产难题集中攻关,完成攻关143项,累计投入近1亿元资金改进焦化系统,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最终效果还是不理想。
2010年,我们向兖矿集团递交了焦炉改造请示,得到集团批准后,立即对焦炉进行技改。改造后可从源头上解决加热水平低、炭化室过宽、炉顶空间温度高等问题。
2012年2月27日,国际焦化改造后的2号焦炉正式点火烘炉,同年11月1日,1号焦炉装煤,实现双炉运行,运行后各项指标达到了国内焦化企业的先进水平。国际焦化两座焦炉共120孔,年产焦炭200万吨,相当于国内当时最先进的6米焦炉4座的产量。
在国内炼焦行业,有个说法,“焦炉每提高半米,技术要消化10年”。自上世纪宝钢引进新日铁6米焦炉技术之后20年,国内炼焦技术水平一直停留在6米焦炉水平。所以说,国际焦化成功引进7.63米焦炉技术,使我国的炼焦技术推进了20年。更值得欣慰的是,此后国内新上的大型焦炉都以这两座改造后的7.63米焦炉为蓝本,目前国内已有17座7.63米焦炉,依然是亚洲第一高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