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环保系列政策层出不穷,环保产业市场的吸引力开始释放,社会资本流入,企业纷纷跨界而来,让环保产业迎来“最好的时代”,发展势头迅猛,规模有增无减。有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环保营收为1.35万亿,同比增长超过17%;今年第一季度的营收为2790亿,同比增长15%左右。
据行业专家表示,环保作为政策扶持性产业,受国家政策的影响最深刻。“三大十条”、新环保法、环保税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环保政策法规的出台,大大刺激了污染防治的需求,这才让环保产业迎来千载难逢的黄金期。
污染防治攻坚战已经打响,从中央到地方对环保监管的力度也越来越大,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环保产业市场的前景十分乐观。分析机构预测,到“十三五”末,我国环保市场需求有望逼近3万亿,年均增速也将维持在15%~20%的高水准。
我国环保产业已经达到“万亿级”规模,无愧于国民经济新支柱产业的荣耀。然而,在市场需求不断释放,产业突飞猛进的同时,发展瓶颈也开始凸显,譬如产业盈利能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等,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而且根据2018年各大上市企业披露的年中业绩报告,由于融资环境紧张、债务违约频发等负面因素影响,部分企业的项目工程减缓,导致企业的业绩增长受到冲击。
在诸多的短板中,“钱荒”无疑是重要掣肘之一。一般而言,环保项目的公益性特征明显,盈利性偏弱,对政府资金的依赖度过高。尤其是带有公共产品性质的清洁绿色项目,需要政府投资,但政府的资金无法满足。近年来,中央和地方的资金投入量为3000多亿元,不足总量的10%,由此可窥一斑。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保产业技术水平的滞后也值得关注。据业内专家透露,我国在技术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存在较大的短板,现如今的需求理论和方法技术等都源于发达国家,导致国内原创性、独特性的技术欠缺。
“而且大部分的环保企业更看重工艺设计,从而忽视了创新能力,导致预研究能力不足,在未来竞争中很难与发达国家抗衡。”上述专家说。
如何突破发展瓶颈?创新是一条无法跨越的门槛。在基础研究层面,需要加大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提升环保技术水平的同时,加快技术转化,从而提升环保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委员会主任马骏指出,为了更好地激励和动员更多的资金进入环保产业,亟需加快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一旦绿色金融体系构建完毕,可以大大提高绿色项目的资金回报率,降低污染项目的回报率从而逼退污染企业,还能引导消费者的绿色偏好,促进环保绿色产品的消费。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国家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纵深挺进,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的轮廓也日益明晰,社会资本对环保产业的关注度正不断上升……接连不断的利好,将大大激发环保产业的活力,有利于产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