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更重要的要满足青海发展的需求,青海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涉及两群三带的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青藏高原的生态屏障,对我国生态安全屏障的构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支撑作用,青海囊括了高寒草地退化区、三江河源区、荒漠及荒漠化地区,农牧交错带,矿产开采区等等,与此同时,青海是太阳能资源的富集区,光伏等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迅速,相继建成了共和光伏发电和柴达木光伏发电基地。那么,如何评价协调光伏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是青海未来清洁能源开发发展中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
光伏电站的建设,规模化的光伏力争把大部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改变了电场周围的局地地表能力的分配,并且随着规模不断扩大,势必会对局部地区以及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要素产生影响。这区域当中,光伏电站的建设对于小气候的调节,水土功能的调控,以及植被的恢复重建等的影响程度如何,是我们所关心的关键的科学问题。这一问题从实际情况定性来判断,光伏电场的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是起不到改善作用,但从定量的角度而言,其影响的机制是什么,我们不清楚,它的作用机制不明确,因此,在大型光伏电站建设新局面下,特别是大规模的建设,怎么样定量地来研究光伏电站建设对生态环境的效益,探索和研究如何在保障生态环境安全,维护高原生态基本功能和健康开发利用的情况下,来实现双赢,是光伏企业需要履行的社会责任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基于上述的背景,我们重点实验室就光伏电站在生态环境下开展了三项工作。
任务1:从宏观的角度来探明大型光伏电站建设对区域气候土壤、植被的影响机制。
任务2:从微观层面上,揭示大型光伏电站建设生态恢复与土壤养分、微生物响应机理。
任务3:要构建光伏电站影响下区域生态环境效应评估体系。一定要给出定量的评价结论。
为完成这三个任务,我们从实施层面上设计中长期现场监测,并分两期执行。这个项目必须基于长时间的现场观测,分两期实施,一期历时3年,从今年开始到2020年,第二期从2021到2025年。在空间层面上,我们的研究范围当然是地处柴达木盆地南面的共和县显著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特征,地势高,典型的温度草原生态系统,周围有少量沙丘分布,趋势园区属植被脆弱区,由于降水偏少和过度放牧等原因草场退化比较严重,沙漠化趋势明显。后期拓展到整个共和太阳发展园区的几百平方公里范围,来系统地、全面地、长期地观察和判断光伏电站大规模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定量地给出解决方案。
我们将完善地面定位监测站点的建设,深入定量分析气候、土壤、植被等要素,以及生态环境的因素,定量给出生态指标的变化量值及综合的效应评估指数,为植被脆弱区大型光伏电场园区生态规模新模式的提出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为大型光伏电站的连续生态环境的保护决策提供技术支撑,为健康开发利用丰富的光伏资源保障与维护高原的生态安全提供决策依据。
周孝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