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山东电力交易中心发布公告称,平邑鲁安电力设备有限公司申请退出交易市场。
平邑鲁安电力的退出不是一个孤案。早些时候的6月13日,北京电力交易中心也受理了三家售电公司在交易平台的注销申请。而放眼全国,大批售电企业因为种种原因,主动或者不得不都黯然离场。
2015年中国启动新一轮电力改革后,全国一窝蜂地成立了上万家售电公司,无论是电力生产企业还是其他行业者,都被梦想中的“大蛋糕”所吸引。但仅仅三年,真正留下来继续开展业务的只剩下不到一半,这种热潮消退后大反转,其中缘由,令人深思。
万亿“大蛋糕”引发哄抢
2002年4月12日,国务院下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国发[2002]5号文件),被视为电力体制改革开端的标志。到了2015年,中国启动新一轮电力改革后,电网“统购统销”模式眼看着要被打破。
售电放开是一片新蓝海,这也是电改之后最具有丰厚回报想象力的一块市场空间。
记者在此算了一笔账:据国家能源局发布2015年全社会用电量数据来看,2015年全社会用电量55500亿千瓦时,当年电网企业平均销售电价为0.64333元/千瓦时,这就相当于有35703.15亿的售电市场被放开!
如此巨大的“蛋糕”必然引起全社会售电企业的“哄抢”,全国万余家售电公司应运而生。而一些老牌的电力巨头也一样没有闲着,电改政策刚刚公布一个月,国家电投、华能集团等五大发电集团就注册了售电公司,依据产销一体的优势,护住自己碗里的“肥肉”。
2015电改时关于售电公司成立资格的规定为:“电网公司、发电公司及其他社会资本均可投资成立售电公司。拥有分布式电源的用户,供水、供气、供热等公共服务行业,节能服务公司等均可从事市场化售电业务。个人也可以投资成立售电公司,只要符合售电公司准入条件即可。”
这样几乎没有门槛的规定,也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售电企业成立热潮,这也为今日潮水退去之后的惨谈埋下伏笔。
据业内统计,在全国成立的上万家售电公司中,有近六成售电公司未进入电力市场,从没有真正开展过业务。这就相当于,全国内的大部分售电公司仅仅有着“售电公司”的名头,或者其中一部分占有着一些市场资源,但是却完全没有开展过售电业务,没有产生过真正的电力市场效益。
如今,三年过后,全国售电行业开始大变!据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资料显示,现在全国已经有316家售电公司注销,这些注销的企业多为自然人股东构成的民营企业,并且注销速度越来越快。
以新疆地区为例,今年从4月1日到6月1日,短短两个月时间,其行政区域被注销售电公司的总数就达46家!而电力改革重点地区——京津冀地区,54家售电公司被注销。
注销热潮究竟为哪般?
从人人眼热的蓝海,到企业不断注销的大逃杀;从电力行业曾经的财大气粗,到电力过剩下的重重考验,预期中的万亿售电“大蛋糕”并没有那么甜美。
以广东为例,2016年3到5月,广东的三次月度电力集中交易中,电厂向需求方让利5.3亿元,其中预计有近4.5 亿元被售电公司获得。平均计算,售电公司一度电能获得0.13元的差价收益。
然而,根据广东电力交易中心最近一期公布的数据,2018年6月的月度集中电力竞价中,统一出清价差为-39.30厘/千瓦时。意味着售电公司每售出一度电,只能获得0.0393元的收益。轻松赚大钱的机会,在售电行业并不存在。
自2015年新电改执行起,电力市场由于缺乏统一的监管规则,只有个别省份自行制定的规则得以适用,很大部分地区和企业效力等级低、处罚规则难制定,导致新电改执行起来效率不高,业界期待的配售电改革并没有如此前预期的那么到位。
而随着电力市场规则和监管的完善,国家对售电公司的信用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售电企业为了盈利,会报出非常优惠的价差吸引用户,不履行市场交易合同、恶意串通、操纵市场或变相操纵市场、提供虚假信息,这些企业都将进入“黑名单”,被吊销营业执照而惨遭淘汰。
在行业监管从严、市场和利润双双被打压的大背景下,售电公司心中幻想的美丽“肥皂泡”被一个个刺破。目前这三百多家,很可能只是一个开始,在未来一到两年内将会看到售电公司一片片倒下。
在未来,售电公司该怎么活下去?很显然,仅仅是利用用户和发电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赚取差价的方式明显不可行,随着更多资本的进场,这类售电公司将被逐渐同质化、亏损直至淘汰,如何实现售电增值化和个性化是关键。售电公司未来的生存之路,依然会非常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