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针对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中央提出了需要正确把握5个关系:第一,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面做好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第二,正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探索协同推进生态优先和绿色发展新路子;第三,正确把握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坚定不移将一张蓝图干到底;第四,正确把握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第五,正确把握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努力将长江经济带打造成为有机融合的高效经济体。
可以说,旅游产业是落实5个关系的主要抓手之一。长江经济带是全国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中央对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要求,就是对全国的发展要求。因此,5个关系不仅适用于长江经济带,还适用于全国各地。那么,在具体工作中应该如何落实5个关系呢?
以旅游产业为“助推器”,把握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旅游产业是一个需要多部门联动的产业,在全域旅游的发展进程中,已经形成了地方政府各部门联合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机制和惯性。因此,以旅游为抓手,能够较好地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具体到生态旅游目的地来看,以“旅游+生态”为抓手,有利于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实施好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程。
对于旅游规划师来说,要在具体的规划方案中体现出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顶层理念,要根据旅游产业的不同模式和旅游业态的盈利能力来进行发展时序的设计,在不同的发展时序中推进不同的重点项目,形成重点项目与整体格局的良好互动关系。
以旅游产业为“平衡器”,把握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旅游产业可以说是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器,旅游产业的内在规律就是要求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平衡的。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根基,促进经济发展又是旅游产业的目的。所以,旅游产业这种内在规律就决定了其在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中必然要承担 “平衡器”的角色。
对于旅游规划师来说,在具体的规划中要在招商引资环节把好关,针对目的地的经济发展阶段、生态承载空间、旅游产业体系来进行招商引资。不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项目,坚决不引进。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符合旅游产业发展规律、能够较快盈利的项目,要大量引进。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符合旅游产业发展规律、短期不能盈利、潜力巨大的项目,要作为长期培养扶持的对象。
以旅游产业为“连接器”,把握好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的关系
从总体谋划的角度来看,旅游产业天然具有跨界特性,尤其是全域旅游实施以来,旅游产业的联动跨界性被充分释放出来。旅游成为了统筹全域产业、生态、文化的主导者。因此,地方政府在进行总体谋划时,都会把全域旅游作为一个很好的抓手。
从久久为功的角度来看,旅游产业的周期较长,在旅游产业方面的大投入必然带来持续运营的需求,针对这一点,地方政府和投资者都在投资之前就做好了久久为功的准备。否则,急功近利是做不好旅游产业的,也是违背旅游产业发展规律的。
从以上两点来看,旅游产业对于地方治理的“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地方政府进行高质量治理的核心抓手。对于旅游规划师来说,在进行规划时,要充分发挥旅游产业在“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方面的统筹联动能力,帮助目的地构建起健康可持续的产业发展体系。
以旅游产业为“转换器”,把握好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的关系
旅游产业也是地方政府进行产业升级的转换器。在长期的城市化进程中,很多地方都形成了较为固定的传统产业体系,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传统产业体系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困境。怎么转型?怎么升级?这些问题的回答都可以通过旅游产业找到答案,因为旅游产业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能够与任何产业进行嫁接,在产业嫁接中就会形成产业转型升级的契机,就会形成产业转型升级的落脚点,并最终通过新的盈利增长点,培育出新的产业动能。
对于旅游规划师来说,要以旅游为核心来搭建目的地新动能的产业平台。比如,可以在目的地建立全域旅游投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形成投资、建设、运营的目的地产业服务体系,为目的地培养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同时,这种产业新动能还会进一步转化为制度新动能、文化新动能,形成目的地全方位、立体化的赋能系统。
以旅游产业为“润滑剂”,把握好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的关系
旅游产业天然地具有绿色的属性,天然地具有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属性。从旅游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角色来看,其对地方经济体系具有整体带动作用和提升作用,是地方经济体系走向高质量的引擎。从旅游产业的区域协同能力来看,旅游是促成区域协同发展的润滑剂。近几年来,很多地方都建立了区域性的旅游推广联盟,这就是旅游促进区域协同的最好见证。因此,无论是旅游产业与经济体系的协同,还是旅游目的地与整个区域之间的协同,旅游都扮演着润滑剂的角色。
对于旅游规划师来说,在规划方案中也需要把“协同发展”作为一个重要准则,通过产业协同,形成产业发展合力,通过区域协同,形成区域发展合力。当然,旅游规划师始终不能离开“旅游”这个核心抓手,无论是产业协同,还是区域协同,都要充分发挥“旅游+” 和“+旅游”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