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圳碳排放总量增速已显著低于经济增速,结构调整效果明显
深圳经过近30年的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目前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后期,城市化发展、人口数量上升和经济成长带来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量仍将在一段时间内处于上升阶段,预计在能源消费拐点到来之前碳排放量仍然难以达到峰值。与此同时,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大节能减排,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背景下,深圳碳排放总量的增速已经显著低于经济增速,万元GDP碳排放强度持续快速下降。特别是“十二五”节能规划期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持续大幅度降低,年平均增长率为-12.6%。到201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0.241吨标准煤/万元,单位GDP能耗为0.396吨标准煤/万元,单位GDP电耗为574.65千瓦时/万元,远优于国内平均水平。
二、覆盖直接排放与间接排放,减排效果明显
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体的较典型轻型化工业结构,决定了深圳的碳排放特征是:直接排放源少且较为分散。但是,为了充分发挥碳交易对降低碳排放总量的引导作用,碳排放交易制度的设计客观需要将总排放量中的较高比例纳入管控范围。因此深圳碳交易体系在试点阶段将工业企业纳入碳市场的管控范围,并覆盖生产端的直接排放和消费端的间接排放。
从碳市场覆盖行业的排放情况来看,以2010年为基准年,2013年-2015年636家管控企业的碳排放总量分别下降403.53万吨、446.31万吨、632.32万吨,下降率分别为12.6%、13.9%、19.8%,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三、产业结构优化和结构性减排双赢
(一)产业结构调整及碳减排进展
统计数据显示,深圳第三产业比重从2008年开始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下,2013年-2015年期间,深圳按照“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将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清洁战略整合提升成为低碳发展规划,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和投资方向。从现有的产业发展情况来看,以创新驱动低碳发展效果明显,2013年二、三产业产业结构为43.5:56.5,2015年为产值占比为41.2:58.8,碳排放占比为42.3:52.8,两大产业比例已发生结构性改变(见图1)。
(二)传统行业粗放发展模式得到制约
从减排量成效来看,深圳碳市场对纺织业,化学和化学品原料,金属表面处理,食品饮料农副产品加工,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等传统行业的影响较大,2013年-2015年的碳排放量平均下降率分别为19.8%、33.5%、29.8%(见图2)。
从碳强度下降成效来看,深圳碳市场对于纺织业,服装、服饰、皮革制品和制鞋业,化学和化学品原料,金属表面处理,金属制品业,食品饮料及农副产品加工,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线路板,橡胶和塑料制品业,印刷造纸业等传统行业影响较大,2013年-2015年的平均万元工业增加值碳强度下降率分别为53.2%、116.1%、57.7%。
这说明,在碳市场机制的作用下,传统行业原有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得到了约束,自然地遵从经济规律调整企业的产品结构,在单位增加值下能耗比最低,或者在单位能耗下增加值最高,最终实现了排放量和排放强度的双重下降(见图3)。
(三)深圳配额分配方式兼顾新兴行业节能减排和企业发展双重需求
从排放量和碳强度下降成效来看,深圳碳市场对计算机、通信及电子设备,非金属矿物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等新兴行业的作用也比较明显,2013年-2015年碳排放量平均下降率分别为11.9%,12.8%和12.5%;同时,2013年-2015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碳强度平均下降率分别为43.5%、82.0%和44.4%。另外,从经济发展情况来看,计算机、通信及电子设备,非金属矿物制造业,机械制造业等新兴行业的2013年-2015年的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1.1%、30.9%和52.2%,均保持在较高水平。这说明,新型行业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以碳强度为基础的配额分配方式可兼顾节能减排与企业快速发展的双重需求,引导企业进行战略调整和产品升级。
四、结论
从深圳碳市场的实际运行效果来看,政府通过设定行业基准线的方式对企业进行配额分配,可实现利用碳市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其发挥作用的机理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政府从碳市场的配额总量设置和行业配额规模可直接确定了未来的结构调整方向,对于高耗能的传统行业设置更为严格的强度下降目标,最终实现利用碳交易体系推动深圳市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另一方面,分行业设置行业排放基准线,并根据企业在行业中排放水平确定其强度下降率,企业可清晰测算出自身的配额,因此,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在碳市场机制的引导下,追求结构性升级的潜能和动力越来越大,积极对产品进行升级,发展技术含量更高、附加值更高的高端产品,从而实现行业的升级和调整。
(唐杰系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筹建办临时党委书记;葛兴安系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总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