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下午,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教授在六教6C300教室为生态文明十五讲带来了本学期最后一讲:我国建筑节能发展态势和未来路径,为课程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建筑用能是我国节能减排、低碳发展的重要部分。”江亿教授在一开始就这样说道。他提到,2014年,我国每年资源总消耗能达43亿tce(标煤),而我国建筑商品能耗为8.19亿tce,大约能占20%左右,可以说是用能里的一个大头。江亿教授用一张大表格来介绍了我国建筑能耗的现状。他将建筑用能分成了城镇住宅、公共建筑、农村住宅与生物质能、北方采暖四部分,并标注了每一部分在能耗强度、建筑面积两个坐标上的位置。
接着,江亿教授对比了全球建筑用能的情况,尤其对比了中美情况。他认为美国的能源消耗是非常大的。他重点提到了办公室建筑耗能,不同的办公室耗能存在巨大差别,而这差别和建筑通风的风机能耗、一天中的运行时间、空调系统结构与运行方式等方面密切相关。
在空调的问题上,江亿教授尤其辨析了什么是真正的“节能技术”。他认为:“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节能技术。”一项技术如果从效能上提高,但由于介入改变了,便从原有的节能变成浪费,能耗反而是原来的几十倍,这并不是真正的节能技术。江亿教授以北京空调住宅空调能耗为例,能耗较低的中央空调在总体耗能上反而是最大的。而这普通人的使用习惯有着很大的关系。许多中国的百姓仍然习惯节约的生活方式,在使用分体机时,并不会全天候、全房间地开着空调。
江亿教授认为,正是这种良好的习惯让中国的能耗比较低。他比较了中美两国用电,中等家庭年用电量上,中国家庭不到3000千瓦时,而美国则约有一万千瓦时。“中国老百姓传统的节约绿色的生活模式,是节能方面特别宝贵的财富。”他说。
随后,江亿教授提到了服务与节能的平衡。他以清华教学楼为例,提到六教的用电是三教的两三倍。他认为一些专业的老师可能能体会出六教服务相对好的一些方面,但大部分人并不会有很大的感觉。“这种较小的差别,消耗了多一倍的能源,那么我们是否还值得去追求这种‘完美’?”江亿教授说。他认为,人获得各种各样的服务,感觉是可以用度数来打分的。而到一定程度后,提升一点点的感受,可能需要大量的能源消耗。而这一种对服务的尽善尽美的追求,实质上就是工业文明的追求,而生态文明则更讲究平衡和节能。毕竟,资源是有限的。“如果这一种服务,全世界的人都能这么干,那没关系。但如果只能支撑10亿人这么干,那么对其他人也是不公平的。”江亿院士说。
最后,江亿院士提到,生态文明是全球都必须走的路,低碳降排等问题也是摆在全球人类面前的大事。“所有人都面临着大气污染等问题的烦恼,不是特朗普说退出就不会做的。”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