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是中国能源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的主要领域,标准是政府加强节能减排监管的重要依据,也是企业实施节能减排管理的基础。分析工业节能减排标准体系的发展趋势,推进标准化工作,不仅能够促进政府对工业节能减排监管,提高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而且有助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消费者的节能减排意识,对进一步推进中国工业节能减排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减排任重道远
工业能源消耗占全社会能源消耗的70%以上,而中国能源消费以煤为主,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0%,远高于世界30%的平均水平。以煤为主的格局使得中国在消费相同一次能源的条件下比其他国家多排放30%的二氧化碳,每年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大约占全球的1/4。
中国今后能源消费仍将大幅增长,要实现向国际社会承诺的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面临巨大压力。同时煤炭燃烧的排放物已成为中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严重污染的雾霾天气已成为不得不正视的环境污染的大患。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中国工业面临的节能减排压力极大,亟须转变高增长、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模式。
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的关键时期。国际经验和国内实践都表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工业能源资源消耗还将有一个持续增长的过程,这由当前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等多种因素共同决定。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目标要求,2015年比2010年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21%,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大于21%,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0%,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0%,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1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3个百分点。“十二五”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工业节能减排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工业节能减排任务更重,压力更大。
标准体系先行
节能减排是以法律为依据、以政府为主导的强制性活动,政府主管部门和执法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标准的规定进行监测、检验。中国目前已颁布实施了《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保护法》等一系列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为节能减排活动提供了行动指南。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工业节能“十二五”规划》等提出了明确的节能减排量化指标,这些指标的落实需要有定量的技术指标。如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等高耗能行业需要工序、工艺的能耗限额标准;工业设备、交通工具、家用电器和照明器具需要能效标准;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需要具体限值标准,使节能减排的目标建立在科学、量化、可衡量、可检测的基础上。
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是以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节能产品,改造淘汰落后的产品与生产方式,形成有利于能源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如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广的五大类节能家电产品、四类工业产品以及高效照明、节能汽车等都是在产品有相应能效标准或可量化的指标后推行的。在节能减排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的设计和生产中,产品性能、工艺和原材料等技术标准,能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产品更新换代。
标准作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技术基础以及有效手段,节能减排标准化关系到技术(产品)的研究与开发、示范、商业化、产业化的各个阶段,涵盖了产品的生产、运输、使用、回收利用等各个环节,在提高产品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促进企业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优化产品结构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企业节能减排标准体系是工业节能减排标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企业节能标准减排体系是做好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企业节能减排水平的重要措施,能够梳理节能减排环节,根据国家、行业、地方节能减排标准,对照本企业各环节节能减排状况,查找问题。
比如,企业可以根据各类节能减排标准,检查企业设备和系统的能效水平状况,掌握企业执行国家高耗能产品或设备淘汰、节能产品认证、能效标识等制度的实施情况,也可以了解是否可以享受国家所得税优惠、节能产品政府采购、节能改造奖励和财政补贴等激励和优惠政策,还可以使企业掌握高耗能生产制度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符合法律的依据。
契合产业发展
工业节能减排标准体系的发展趋势,一是与绿色贸易壁垒相结合。绿色贸易壁垒属于技术壁垒的一项,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开始兴起,是各国对商品进口采取的准入限制或禁止措施。如:美国拒绝进口委内瑞拉的汽油,因为含铅(Pb)量超过了本国规定;欧盟禁止进口加拿大的皮革制品,因为加拿大猎人使用的捕猎器捕获了大量的野生动物;20世纪90年代开始,欧洲国家严禁进口含氟利昂冰箱,导致中国的冰箱出口由此下降了59%等事例。
二是与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当前,中国正处于“重化工业发展”后期和“工业高加工度化”的初期阶段。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趋势,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扩张和强化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业;二是要有选择、有重点、有突破地发展智力密集型产业,使产业结构逐步高级化。从表面上看,标准与产业结构调整没有直接的联系,事实上,标准作为工业化发展的产物,它除了能直接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外,还通过与产业结构影响因素的结合而产生积极的影响。
标准化活动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积极影响的关键在于适应产业发展规律,符合结构调整的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必然要优先发展一些产业,这就需要通过标准和标准化等手段繁荣其面对的市场,从而引导生产要素向这些产业流动。这需要建立和完善适合各产业发展的标准体系,提高标准水平,标准缺失、标准落后必然要影响标准体系功能的发挥,先进适用的标准将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一种正向的推动力,反之,落后的标准将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一种反向的抑制力。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当前应重点抓好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
三是与企业能源环境管理提升相结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以标准化管理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全球不断推陈出新。迅速提高以标准化为核心的现代企业管理,已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性理念,企业逐步注重根据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和能源管理体系标准提升企业管理。
同时随着节能减排工作的不断深入,企业对节能减排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将系统地收集及贯彻执行,节能减排的管理机构、计量统计、目标分解考核等逐步得到完善,节能减排相关标准与企业管理相结合是推动企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方法和重要措施。
其可以发挥企业的市场经济主体作用,使广大企业借助标准的推广,提高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市场竞争能力。其可以促进企业贯彻执行节能减排法律法规和政策标准,加强节能减排管理,加快节能技术进步,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节能减排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