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尽管雨雪给北京等城市带来了赏心悦目的蓝天,但进入新年后的重污染天气,仍让人印象深刻。
环保部发布的重点区域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显示:今年1月,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60.0%,同比下降6.7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78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14.7%。
数据反映出大气污染防治的复杂性、艰巨性
数据不理想,却是1月份空气质量情况的真实写照。
在广受关注的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仅为36.2%,同比下降19.6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128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43.8%。
长三角区域25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74.1%,同比上升16.2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60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6.7%。
珠三角区域9个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84.2%,同比下降13.3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51微克/立方米,同比上升59.4%。
在22日举办的“大气污染防治媒体见面会”上,环境保护部副部长赵英民坦言,这些数据反映出大气污染防治的复杂性、艰巨性。
多种不利条件叠加,导致部分城市空气污染加剧
今年1月份城市空气质量普遍较差,有春节放鞭炮集中的原因。受燃放烟花爆竹影响,有些城市PM2.5快速上升。当然也受不利天气条件影响。
据介绍,今年1月京津冀区域小风的频率同比又上升了12.2%,高湿的频率上升了18.5%,平均气温同比上升了3.1摄氏度,共出现了5次大气重污染过程。
不利的气象条件,一方面增加了污染物的累积,同时也促进了PM2.5的二次生成,推高了大气中PM2.5的浓度。
“国家电网用电量的数据显示,很多企业春节期间的用电量没有明显下降,说明它们仍在加班加点生产。”赵英民说,环保部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高架源污染排放的监测显示,今年以来,这些高架源的氮氧化物排放增加了50%左右,这并不是超标排放,而是显示了工业活动的活跃。
据介绍,去年下半年开始,钢铁、电解铝、建材等市场回暖,冬季京津冀周边地区火力发电量和钢铁、焦炭、平板玻璃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分别比去年同期上涨了10.9%、6.6%、5.8%、16.1%。
同时,从卫星遥感反演来看,河北的中南部、河南的北部、山东的中西部,1月份二氧化氮的柱浓度一直处于高位,这些数据都从不同的角度印证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工业排放比较高,对空气质量改善的压力加大。
赵英民介绍,最近,环保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对北方清洁供暖进行入户调查,发现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冬季取暖方式和燃煤用量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过去,农村以小蜂窝煤煤炉采暖为主,晚上卧室里取暖,其他地方没有取暖。现在不同,很多家庭改成小锅炉采暖,家中的几间房以暖气连起来,导致用煤量从过去每户每年不足1吨,增加到现在的两吨以上,燃煤量呈逐年上升的态势。
另外,在冬季燃煤煤质专项检查中,约有1/4到1/3的抽样燃煤煤质达不到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
赵英民认为,这说明,农村散烧取暖所用煤的煤质相对较差。而目前针对散煤燃烧没有任何治理设施,1吨散煤排放相当于10吨火电燃煤的排放,外加低空排放,对空气污染的贡献较大。
今年是“大气十条”第一阶段的决战之年,工作重点仍在京津冀区域
去年秋冬以来,全球普遍出现气候异常,北半球的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已经初步解决了空气污染问题的发达国家,也遭遇到了空气污染问题。已经初步实现大面积空气质量达标的珠三角地区,今年1月也出现了较严重的空气污染。
今年是“大气十条”第一阶段的决战之年。赵英民说,加强监督考核、加快推进重点治污项目、扎实做好重污染天气应对都是重要工作,更要突出抓好京津冀区域大气污染治理。
其中,要加大化解过剩产能力度,传输通道“2+26”城市要提前完成化解钢铁过剩产能任务,10月底前完成违法“小散乱污”企业取缔工作;全面推进冬季清洁取暖,加快“禁煤区”建设,限时完成小燃煤锅炉“清零”工作,传输通道城市实现煤炭消费总量负增长;加强工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重点行业要满足特别排放限值要求,率先完成排污许可证发放工作,实施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
同时,实施工业企业采暖季错峰生产,在水泥、铸造等行业继续全面实施错峰生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错峰生产范围,石家庄、唐山、邯郸、安阳等城市采暖季钢铁产能限产50%,实施电解铝、化工类企业生产调控;严格控制机动车排放,切实降低工地扬尘排放等。
自2月中旬开始,由环保部领导带队的18个督查组,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18个重点城市开展为期一个月的联合专项督查。督查过程中,发现多地存在问题,必须整改。“大规模的专项督查活动今年还将组织一到两次。”赵英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