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应用直接与市民服务感知紧密度,产业发展关联度,城市竞争力支撑度相关联。进入“十三五”,智慧城市将进入大规模建设、数量激增、投入加大、创新多样,同时问题凸显的阶段。一个重要观点,即智慧城市不等于先进城市,智慧城市不是先进城市的专利。
智慧城市在中国要想接地气,就必须基于中国的时代特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智慧城市新模。否则智慧城市在中国,就不能长久。
“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十三五”我国将支持绿色城市、智慧城市、森林城市建设和城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业内认为,这意味着在“十三五”期间,中国将进入智慧城市2.0时代。
事实上,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我国已经出现太多的智慧城市政策性文件。住建部和科技部截至目前已经联合发布三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试点城市接近300个。而相关调研机构指出,其实在国家“试点”体系之外,中国85%以上的城市都在进行智慧城市建设,但系统割裂、数据源封闭。IDC近日也指出,智慧城市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佳模式,在“十三五”期间将大有可为。
一、发改委徐林表示: “十三五”时期内建设100个新型智慧城市
发改委徐林在新型城镇化发布会上表示,“十三五”时期内,将有针对性地组织100个城市大力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开展智慧城市建设效果评价工作,分行业、分领域选取一批有代表性的智慧城市优秀案例,以点带面,促进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全面提升。
将推进镇区常住人口10万人以上建制镇设市
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说,今年要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探索形成新型设市模式,逐步改变按行政等级配置公共资源的管理体制,对经济总量大、吸纳人口多的县和小城镇,赋予其与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限。据悉,发改委将推进镇区常住人口10万人以上建制镇的设市工作,增加城市数量。
今年新型城镇化将抓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说,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新型城镇化建设一定要站在新起点,要取得新进展。今年的工作重点之一是,突出抓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部分一线城市房价上涨趋势已得到有效抑制
对于未来房价的走势,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表示,没有办法预测房价的走势。目前在中国部分一线城市出现了房价上涨趋势,而且上涨步伐非常快。对房价在这些地区过快的上涨,有关的地方政府和城市已经采取一些措施在抑制这种势头。这个势头在某些地区已经得到有效抑制。我们注意到中国房价上涨在大多数二线、三线、四线城市并没有发生。
徐林认为,这些一线城市恰恰也是土地资源相对比较稀缺、房价本来已经很贵的一些城市。所以要解决这样一个矛盾,就需要我们持续采取一些引导人口更多地流向中小城市的措施。
二、发改委伍浩建议:“十三五”新型智慧城市两目标,五路径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高技术产业司副司长伍浩表示,“十三五”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建设新型智慧城市是贯彻落实新理念的重要实践,是以信息引领城市发展转型的难得机遇,全面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融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新模式、新形态。
他表示,下一个阶段,中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可考虑进一步聚焦两大目标:一是提升公共服务效能,主要是以坚持信息惠民作为智慧城市发展的核心,通过释放数字红利,实现无处不在的惠民服务,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更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二是提升管理水平,主要是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城市资源的整合,促进城市管理精准化、透明化和高效化,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
在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路径探索上,伍浩表示,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关键要抓好相关政策的协调落实。
支撑好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实现简政放权、优化服务的有力支撑,下一步将通过深化智慧政务领域的应用,加强跨部门、跨层级的互通和协同共享,重点解决群众办事难的问题,通过简化办事流程,优化办事程序,提高服务效能。
贯彻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新型智慧城市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驱动、智慧引领,要把握好信息技术、应用与城市发展方式转型的交汇点,不仅建设好,更要坚持创新体制机制,坚持市场主导,政府部门着重提供基础性、公益性的服务内容,其他领域应当积极推进PPP的模式,引导社会力量的投入;要加强区域协作,充分利用信息化的辐射能力,加强智慧城市、智慧城市群的统筹规划、协同布局和协同设计,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智慧城市结合,深度促进城市发展的环境优化,加快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渗透融合,加快推进产业转型,提升城市的发展能力。
衔接好“互联网+”行动计划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要顺应变革方向,善于运用互联网思维,注重满足群众的差异化、个性化需求,促进群众的广泛参与。深化城市改革,特别是要把互联网、云计算等作为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加以利用;要运用互联网思维,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创造并满足新的消费需求,促进管理方式和组织模式的变革。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是大数据的重要载体
要将大数据引入管理,运用大数据的技术和理念,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城市管理新方式,实现基于数据的科学决策,让公共服务的效能更高,助力城市高效运行。
推进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设,当前重点应该放在信息化与民生的结合上
要紧紧围绕群众广泛关注和亟待解决的医疗、教育、社保、交通、就业、养老服务等实际需求,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消除服务不均衡和中等收入陷阱。
“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和公安部等各个部门密切配合,加强统筹协调”,伍浩表示,未来将重点做好六方面的工作——推进协调机制、加强理论和政策研究、加快标准和规范建立、开展试点示范和经验推广、拓展国际合作、强化网络安全。
赛迪智库张洪国:"十三五"进入2.0时代,市场规模万亿级
我国从引入智慧城市的理念,到今天试点城市已经遍布全国,前后不过五年时间。目前,无论是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十三五”规划建议,都提出要提升新型城镇化建设水平、发展智慧城市。
可以预见,智慧城市在中国将迎来日益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应该在探索中成长,政策导向的路径应该是从理念走向实践,从无序变为有序,从注重形式变成追求实效,从封闭单一迈向合作共赢。
我国前期的智慧城市建设普遍存在设计分散、各自运营的特点,部门与部门之间、系统与系统之间由于标准、技术、体制机制等问题,很难成为协同的整体,这让智慧城市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大打折扣,未来的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从顶层架构设计、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布局、维护。
同时,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和运营主体应该是谁这个问题,很多试点城市都走过一段弯路。实践证明,智慧城市建设要摒弃政府大包大揽的传统观念,引进更多社会力量一起参与,采用联合建设、运营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另外,在智慧城市运营过程中,数据量将呈现爆发式增长,比如城市交通数据、环境监测数据、行业数据、人口数据等,这些数据的应用和分析水平,将会直接决定智慧城市的运营效率。因此,伴随着智慧城市的进程,我国应该制定相应的数据开放计划,不断扩大信息共享的深度和广度。如果没有开放共享的数据支撑,就谈不上真正的智慧城市。
如果将智慧城市定位为信息技术,可能规模在几千亿元,如果将之定位为城市建设,可能就是几十万亿元的体量了。在城市建设的总盘子中,属于智慧城市的部分应该也是万亿级别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