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于9月6日在上海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八家机构共同举办绿色金融国际研讨会,讨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资本市场、培育绿色投资者,以及开展环境风险管理、强化环境信息和推动地方绿色金融实践等议题。以下是我们整理的部分嘉宾发言。
中国人民银行的副行长易纲:
《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获得高度认可
中国已经宣布在明年2017年将启动全国性的碳交易市场,同时中国积极开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作为今年的G20主席国,中国将绿色金融列入了今年G20峰会的议题,倡议发起了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获得各国广泛的支持,G20绿色金融研究小组由中国人民银行和英格兰银行共同主持的,联合国的环境规划署担任秘书处,研究小组有80多位成员,来自G20成员国还有嘉宾国和国际组织,在中英主持下和各方的积极参与下,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做了大量的开创性的工作,在过去8个月召开了4次正式的会议,并且支持多次绿色金融相关的公开论坛,咨询了许多的非G20国家金融机构和非政府组织,研究小组认真研究了全球绿色金融所面临的各种障碍,并就发展绿色金融提出了一系列倡议。
最近研究小组完成了《G20绿色金融综合报告》,并且提交杭州峰会讨论,昨天公布的G20杭州峰会的公报高度评价我们绿色金融综合报告,有很多特别正面的结论,公报里还列举了我们绿色金融研究小组所提出的7项建议。
大家知道今年的G20首次讨论绿色金融,在过去的8个月过程中,能够达成上述实质性的共识和进展,是我们感到非常自豪的一项成果,绿色金融研究小组成立以来虽然时间不长,但他们在全球财经层面和金融界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开始考虑规划和加速发展本地的绿色金融,展望未来,中国在十三五期间,将努力在国内构建更加完成的绿色金融体系,前几天中国人民银行等7个部委共同发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从国际比较来看,这个指导意见是迄今为止关于发展绿色金融最为系统的一个政策框架,涵盖了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指数产品,绿色基金,绿色保险,还有碳金融等金融工具的路线图,以及财政贴息和市场担保机制,人民银行的再贷款机制等可以用于降低绿色融资成本的机理机制,这个指导原则明确提出要在我国建立国家级绿色发展基金,这将成为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入绿色产业的重要的政策信号。
联合国的副秘书长Erik Solhiem:
绿色金融迎接柯达时刻
在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历史变革在邓小平的领导下就开始了,之后大家才意识到这个会议的重要性,这次也是一样,也许现在说杭州的G20峰会的重要性还为时尚早,30年以后历史学家会充分的意识到我们今天这些会议的重要性,中国现在已经致力于成为这个世界上推动世界美好发展的重要力量,中国也从此开始承担起领导责任。
我觉得我们现在可以说是处在科达时刻,老的人可能还记得科达这个公司,曾经是影像行业的巨无霸,他们生产的是胶片,几乎所有的胶片都是科达生产的,但是发生了什么呢?科达不相信数字影像的未来,所以他们最终破产了,他们的产品只能出现在历史博物馆里,这个公司已经不复存在,所以一些公司只拘泥于过去,不愿意变革,不愿意去迎接可持续发展,还是想固步自封,如果这样的企业就会变成科达,只有能够勇于拥抱变革的这些弄潮儿才能够真正的从中受益,我们现在正处于科达时刻,正处只有拥抱绿色的企业才能够成功,当然所有的公司都有机会变的更绿色,任何行业都有变成绿色的机会,当然这个变化不会是一蹴而就的,但是我们一定要避免成为科达那样的公司。
绿色金融方面,我们需要建立起有具体的绿色产品的体系,比如说绿色债券,这方面中国做的非常的成功,已经在发行绿色债券,瑞典也将发行绿色债券,我们还需要有全球的指南来引导绿色金融方面的投资,此外,所有其他一些相关的系统也都要进行绿化,我们所有的金融部门都应该去制定相应的措施,能够往绿色金融的方向发展,并且建立起相应的工具。
昨天我刚刚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金融服务部门签署了一个协议,我们不仅仅是在这种传统的证交所银行系统里面做这些工作,包括新型的数字金融公司,这些公司非常的了不起,比如可以处理六万八千项交易,他们甚至可以做一块钱的交易,所以在甘肃省一个没有什么钱的农民也可以得到金融服务,你不需要任何的担保,只要你是有可信的过去就可以,所以确实这个金融服务已经完全民主化,变的更加的绿色,更加的可及。
这是蚂蚁金服的工作,我们希望跟蚂蚁金服一起打造一个全球性的数字金融公司联盟,有多方的参与,所以我想说这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历史时刻,大家都知道中国有一句老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相信杭州的会议就是第一步。
英国驻华大使Barbara Woodward:
绿色金融研究小组的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在担任 G20 主席国期间倡议设立了绿色金融研究小组。我觉得至少有4个原因让我们可以说绿色金融研究小组是非常重要的。
第一,这个小组展示出了中国在环境和金融方面的领导地位,确实能够促成变革性的结果,中国对于绿色金融这方面的推进可以说起到全球性的影响,而且这不仅仅是G20工作的结果,也是中国国内得到了强有力政策的支持,这也直接促成了中国国内绿色债券市场的大力发展,这个市场在2016年应该会比世界其他地区的绿色债券市场2015年总和还要大,我去年在习近平主席对英国国事访问中也跟他会面,也是见证了中国推出的第一支离岸人民币绿色债券,这一切都是来自中国人民银行易副行长,来自马骏博士的大力的工作,今天如果大家看所有的发言人名单,可以知道全球的整个金融市场都在关注着这场会议,都在关注着绿色金融市场,这已经远远超越中国国界的意义了。
第二,我们的研究小组确实是实现了巨大的突破,多年以来关于可持续发展有两个国际组织在工作,一个是关于金融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另外一个则是关于环境,但是这两个群体却很少有见面的机会,通过G20的流程以及金融稳定委员会的小组起到重要作用,改变了这种现状,各个央行行长现在都把环境的问题跟金融系统的稳定关联在了一起,这个在以前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所以现在各种的问题都被关联起来,引入一些新的理念,在全球前20个经济体建立共识,这就是现在G20它的宗旨、出发点,我们这个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可以说是G20合作的典范。
第三,我们对于中国的绿色金融的成功都有着共同的关注,因为我们都希望看到我们面临的一些重大的环境问题得到解决,这方面的工作既存在机遇,也存在风险。非常高兴英格兰银行联合参与了小组,去年对环境的情况进行了综合回顾,英格兰银行行长讲到气侯变化对金融稳定性的重大影响,这一切的努力使得金融稳定委员会也发布了一个关于碳排放方面的报告,联合国的环境计划署也和英国一起努力,建立了一个英国的绿色金融项目,那么这个项目是提出了一些建议,英国如何能够在这个领域方面进一步的努力。
第四,还有更多的工作需要开展,这个研究小组所做的重要的贡献,就是在G20层面上提出5个重要的市场障碍影响可持续绿色金融的发展,并且提出一些实际的建议,如何来解决这些障碍,在这里就不一一去谈,因为今天整个论坛会对这些内容进行详细的讨论。但是在这里我要强调,研究小组所做的重要的贡献开辟了新的路径。
两年之前中国人民银行、英格兰银行还有联合国环境署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确实是在过去的2年当中实现了迅速的发展,并且产生了全球的影响力。
国际金融公司IFC的环境社会和治理部门局长
Morgan Landy:
寻求绿色金融的商业机会
现在15万亿全球资产里面只有不到10%是绿色金融,我们怎么加强工作,包括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这些对环境有非常积极影响。怎样进一步增加,到底能找到一些什么好的商业机会,让绿色金融能够向前发展,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
在这里从两个角度来看:第一个,在这个金融行业里面,应该发生一些什么情况,第二,各个不同的合作伙伴要分别扮演什么角色。为了更好的成功,金融行业必须把这个绿色金融视为非常好的盈利利润,一方面能够减少风险,而且你这个决策过程中引入到更多的社会和环境的因素,但另一方面绿色金融也给金融领域带来更好的赚钱机会,开发更多的金融产品,一些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已经进入市场之中的新的参与者都是非常好的机会,风险管理还有增长的机会,最重要的关键就是要给这个市场创造出一些激励机制,让这些好的机会得到足够多的金融支持,也意味着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行为变化,拿一个例子讲一讲,你们可能听到过IFC的行为标准,这种效应标准呢是IFC提出来的,这个标准主要是衡量各国社会和环境发展的表现情况,主要是在公司层面,在项目层面,帮助一些公司来制定出一系列框架,来管理和比较对标自己的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和环境的业绩表现。
如果用这样的标准,已经有84个不同的金融机构开始使用了,遍布全世界35个国家,比较大的一些债务的交易中间占70%的总量,中国是IFC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我们在可持续发展中间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中国这些企业非常热烈的参与在其中,这些都是自愿的标准,自愿接受这些标准再一次证明全世界都有一个共识了,我们知道就是未来的经济发展不可能不考虑环境的风险和因素,所以也有投资者和监管者都有更多需求,他们要求企业更多披露他们所面临的风险,这样所有相关的投资者和各方都能够做出更明智的决策,如果进一步加强透明度,这是我们未来绿色金融能够发展的关键基础。
这样的做法也应用在绿色债券市场里面,IFC也参与了很多的有关绿色债券的决策机构参与,绿色债券的全球指标性文件也开发出来,我们是一家金融机构,我们也是世界银行的组成部分,我是一个银行,所以我们是世界上比较早的最早的绿色债券发行商,全世界大概有50多个交易中心,发行了50亿美元以上9种货币不同发行的绿色债券,作为一个开发银行希望能够不断的推出更多有关绿色金融的方法和工具,我们如何将我们自己在这些发展过程中间的学习,怎样转移到我们的客户中间,转移到新型经济体中间,让他们发行自己的绿色债券,我们怎样利用我们现有的新型经济体中间超过700多间不同的金融机构作为我们的客户,共同参与在其中,增加绿色债券的发行,怎样帮助他们解决自己面对的挑战,让他们更好的去利用这些资金资源,这些我们靠自己一家做不到,在座的各位很多人都是我们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帮我们实现这个目标。
接下来谈第二个话题,那就是合作伙伴的意义,我们利用国际标准创造激励机制,然后产生更多的一些绿色项目的投资组合,这里面监管部门也是非常重要的,他能够进一步加速绿色金融在银行行业的快速发展,2012年IFC和10个新兴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银行监管部门一起共同投入成立了一个可持续银行业的网络,我们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通过知识分享能力建设让全世界更多的认识到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金融的重要性,主要是中央银行,银行的监管部门以及私营银行所组成的一个联合会,在这个SBN的平台上面,主要是在新兴产业中间新兴国家中间,能够进行公司之间的交流,现在已经有25个新兴国家参与在这个里面了,已经有41万亿美元以上的资产在这个SBN银行控制范围内,有80%以上的银行内的这些资产都在SBN框架网络之下。
感谢我的同事,这些SBN所进行的研究就特别重要能够帮助大家去认识到怎样能够创造出更多的一些标准和一些学习,促进中国在SBN中间所扮演的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国从一开始就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9年前中国2007年的时候就已经提出了一系列的金融领域的绿色发展倡议,上周中国又推出各个部委最新的框架建议,这也成为了各国能够去学习的重要文件,我们非常骄傲能够在中国和我们一起合作来推动这个发展中国家的发展。
兴业银行行长陶以平:
绿色发展为金融机构提供重要战略机遇
作为今天参加会议的唯一一家中国国内商业银行代表,我想结合兴业银行的具体实践谈一谈对于绿色金融发展的一些认识,兴业银行是中国绿色金融市场的先行者和重要的参与者,2006年兴业银行就在国内首推能效项目的融资业务,开始将绿色金融作为一项战略性业务进行打造,2008年兴业银行正式宣布采纳赤道原则,成为国内首家目前也是大陆唯一一家的赤道银行,在不知不觉中,我们绿色金融的道路已经走过了整整10年,我们运用多元化的产品为6400多家客户提供绿色金融超过9千亿元,而且这块资产的资产质量大大优于我们行业和我们本行的平均水平,据测算,我行绿色金融支持的项目可实现每年节约标准为2629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7383万吨,通过开展绿色金融,兴业银行实现了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找到了一条点绿为金的良好发展道路。 我们认真的回顾和总结,感到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值得我们跟大家分享。
第一,顺应大势。兴业银行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探索实际是中国绿色金融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过去十年,中国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以及绿色信贷、绿色金融领域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制度和规章,有力的促进了绿色金融事业由小到大蓬勃发展,到2015年末,中国绿色信贷已经超过了8万亿,绿色债券市场已经是全球最大,今年上半年,绿色债券发行量约占全球的30%,碳交易市场体系日益完善,交易规模指数级不断扩大,全国统一碳市场刚才我们易纲副行长已经正式宣布,马上就要建设。
最近,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我们相信随着指导意见的出台,中国有望成为全球首个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的经济体。在中国的努力推动下,昨天结束的G20领导人峰会,强调的发展绿色金融的重要性,并把发展绿色金融写入了会议公报,这些数字和活动无不反映出中国政府推动绿色发展的坚定决心,也反映了企业和民众对于发展绿色事业的渴望与支持,经过这么多年来全国上下社会各方的努力,绿色已经成为检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标准,绿色也在逐渐成为我国发展的底色和背景色。
兴业银行正是因为较早看到了这个趋势,密切融入这个过程,所以我们才有了绿色金融业务较快发展的基础。
第二,不懈创新。过去10年,兴业银行创造了国内绿色金融领域的多项第一,我们开展了首批排污权抵押贷款和碳资产质押贷款,首个基于银行系统的碳交易代理开付系统,首发绿色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和绿色金融债,这些既反映了兴业银行的努力,也离不开各位的配合,尤其是中国监管机构的鼓励和支持,我国监管部门非常开明,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很重视参考金融机构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就兴业银行而言,我们就被受邀参与了绿色信贷自评价实施方案,能效信贷指引,绿色信贷统计,绿色金融债发行管理办法等多项政策制度制定工作,把创新实践中的思考充分的进行反映,并得到了很好的采纳。
第三,开放合作。兴业银行进入绿色金融市场,起因在于我们同IFC的合作,在能效项目融资业务方面,是IFC帮我们找到了绿色金融这片蓝海,因此从开展绿色金融业务以来,我们就非常重视开放的交流和合作,先后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自然基金会等国际组织,与世界银行花旗银行等多家金融机构保持密切联系和沟通,积极参与类似今天这种绿色金融会议和论坛。通过这些开放的交流合作,我们获得了很多新的思路,也发现了许多新的业务机会。 展望未来,我认为中国的绿色金融将迎来新一轮爆发式增长,包括我行在内的各家金融机构都将由此迎来重要的战略机遇,一方面中国政府对于发展绿色金融推动绿色发展的决心之大,前所未有,在理念上,我们国家已经把绿色发展写入十三五规划,将其作为国家战略,并推动G20峰会在发展绿色金融议题上形成广泛共识,在实践中强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全面推动传统产业向低耗环保方向转型升级同时,大力促进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的加速发展。
另一方面,绿色发展需要巨大的金融资源投入,金融业是大有可为的,比如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开展的绿化中国金融体系研究,从2015年到2020年,我国绿色发展的投资需求约为每年2.9万亿人民币,政府出资比例将会占10%到15%,因此绿色发展的融资需求的缺口很大,金融业担负调动社会资本参与绿色事业的重任。
此外,绿色产业的整合、绿色金融市场体系的健全完善,也需要金融机构贡献资源,这是我国绿色金融大发展的基础,兴业银行将继续抓住绿色金融发展的历史机遇,在十三五期间,我们自己定了两个目标,叫两个不低于和两个一万,就整个集团绿色金融业务增长速度不低于全集团业务平均增速,增长量不低于上一年度增长量,到2020年,集团的绿色金融融资余额将突破一万亿,绿色金融企业数将突破一万,同时我们还将积极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服务,努力成为全球一流的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提供商,兴业银行是中国绿色金融的先行者,但是我们从来不是独行侠,我们希望在理念、技术、业务等方面,与国内外同业以及各类组织开展更多更深入的交流和合作,在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共同来分享中国绿色金融大发展的历史机遇
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大中华区行政总裁黄碧娟:
绿色金融需要更多私营部门的努力
国际能源署的预计大概需要53亿美元,才能够在能源支持能源效率方面对2035年的目标有效的进行支持,因为我们知道当时对这个气温的升高也是有相应的目标,在中国来说呢,要实现中国的国家环境目标,也需要每年至少投入两万亿人民币的规模,这样的数字听起来确实是可以说是天文数字,那问题就在于这些钱从哪里来,刚才从IFC、兴业银行的例子中也听到,一方面公共部门能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投入自己手头的资源,并且提供促进私营部门投资的条件,中国和英国两国在G20的绿色金融研究小组当中共同主持了工作,也发布了今天早上看到的这份报告,其中也是提出了各种原则以及相关的可选措施,所以说政府的支持以及政策资金支持是很重要,但是还不够,还有很大一部分的资金来自于私营部门,在中国大概85%来自私营部门。
过去5年全球的绿色债券市场有了快速的增长,2011年110亿美元到2015年420亿美元,今年上半年全球绿色债券规模超过300亿美元,与去年同期上比6%,这很大的一部分增长来自于中国,中国现在已经占全球绿色债券发行一半,中国人民银行也是刚刚在7月份发布了价值30亿美元的绿色债券,这都展示出市场创新和中国在这当中起到的领导作用,预估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在今年年底会超过3000亿人民币,但是这个还远远还没有达到我们所需要的规模,在这绿色债券绿色金融方面达到我们所需要的发展速度,我们需要有更多的激励机制促成这种变化。
绿色金融我们现在当然比传统的金融手段还是成本更高一点,因为这里对于每个发行方有更多披露方面的要求,尽管如此,基础设施方面的债券仍然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许多的投资者实际上对于这个基础设施的项目还是有一些担忧的,因为这个建设监管方面都有很多的挑战,很多的项目都过于复杂,对投资者都是可望而不可及,但是这里也是有乐观的因素在里面,金融稳定理事会关于今年底将要发布的披露方面的指导,将会是一个重要的统一的原则,在中国方面央行的指导意见也提出了相关的保险以及披露方面的要求,这种标准化的披露要求会给各种不同的金融工具的比较提供一个更准确的基础,此外,能够通过外币发行绿色债券,许多中国债券也可以在国外得到更多投资者的追捧,我们也看到更多的行业也会在信用方面面临很多的压力,如果不能够坚定的支持绿色方面的一些工作,他们可能会面临许多的压力。
像汇丰银行这样的国际银行,能够教育国际投资者来投资于促进绿色业务的发展,我们能够帮助客户理解向一个低碳世界转型的重要性,并且帮助他们支持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设施项目,我们会在接下来几年投入80亿美元在绿色计划里面,我们也在2010年成立了绿色金融理事会,为的就是支持绿色发展计划,帮助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客户减少我们的碳足迹,并且在风险偏好方面在我们的产品方面都关注这个绿色的发展,所以说不管是我们管理自己的资产还是管理客户的资产,我们在这方面都已经承诺要投入10亿美元在绿色债券方面,我们既是投资者也是融资者。
向一个低碳世界转型的挑战是很大的,但是现在投资的壁垒变的更低,大家有更多决心去变化去迎接这种挑战,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可以实现这样的变革,在这方面中国已经体现出它的决心,以及它的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