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房里取消了传统的集中供热,冬天也能保持18到22摄氏度的室温。让建筑物实现“自我御寒”的办法之一,就是贴一层25厘米厚的保温层,像是给房子穿件羽绒服:凉空气进不来,热乎劲出不去。今年,北京市就将在保障房领域尝试建设这种超低能耗的建筑,节能率从75%提升到90%。
日前,北京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北京市“十三五”时期民用建筑节能发展规划》,未来5年,北京市将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试点示范,特别是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等具备条件的绿色生态示范区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主要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超低能耗建筑不低于30万平方米
最早在今年年底,位于焦化厂的3栋公租房将以超低能耗建筑模式开工建设,这也是北京住宅领域超低能耗建筑迈出的第一步。
根据《发展规划》,未来5年这样的建筑会越来越多。《发展规划》显示,未来5年,北京市将开展不少于30万平方米超低能耗建筑示范,其中政府投资的项目中建设不低于20万平方米超低能耗示范项目,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等具备条件的绿色生态示范区推动超低能耗建筑规模化发展。
表面上看没什么差别,但超低能耗的节能效率非同小可。中国建筑设计院高级建筑师王凌云说,目前北京市住宅节能率基本是75%,而这3栋超低能耗公租房的节能率能达到90%以上,节能效果堪称一流。
更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市在“十三五”时期,还将建立超低能耗建筑的技术路线和标准体系,形成符合北京气候特点、建筑特点、施工特点及居民生活习惯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路线;并培育超低能耗建筑相关产业链,为适时出台强制推广政策提供技术储备。
保障性住房和政府投资的民用建筑还将全部采用装配式建造,推行结构装修一体化成品交房。根据计划,到2020年,北京市将实现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30%以上。
城镇民用建筑“绿色”比例要超25%
根据《发展规划》,北京市还将提升高星级绿色建筑比例。
具体来看,在新建政府投资公益性建筑及大型公共建筑中全面执行二星级及以上标准;绿色建筑示范区、重点产业功能区内的新建民用建筑,按照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建设的建筑面积比例达到40%以上;北京城市副中心市级行政办公区全部建筑达到绿色建筑二星级以上水平,其中三星级绿色建筑比例达到70%;在社会资金开发的房地产项目中鼓励执行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
“实际上,目前北京市所要求的新建民用建筑最低标准是一星级绿色建筑。”市住建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的星级水平如此之高,也反映出这些建筑在节地、节水、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实现更高水平的“绿色化”。据了解,2020年底,北京市绿色建筑面积占城镇民用建筑总面积比例达到25%以上,绿色建材在新建建筑上应用比例达到40%。
农民住宅抗震加固与节能改造并重
数据显示,2015年底,全市城镇民用建筑总面积达80570万平方米,其中节能民用建筑59937万平方米,占比74.4%,比2010年提高了17.3个百分点;公共建筑面积为31623万平方米,占城镇民用建筑总面积的39.3%,其中节能公共建筑14812万平方米,占比46.8%,比2010年提高了20.2个百分点。
北京的节能建筑还将继续在“十三五”时期扩展。《发展规划》显示,未来5年,北京市将全面完成城镇及农村既有非节能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其中城镇非节能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完成3000万平方米;在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方面,完成600万平方米公共建筑节能改造,改造后的普通公共建筑能耗下降15%,大型公共建筑能耗下降20%。
与此同时,农民住宅将在未来5年继续节能改造。记者了解到,北京市将结合农村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工程和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实行“整村推进”,全面完成既有农民住宅的抗震加固和节能改造。
根据《发展规划》制定的目标,到2020年,本市民用建筑能源消费总量要控制在4100万吨标准煤以内,2020年新建城镇居住建筑单位面积能耗比“十二五”末城镇居住建筑单位面积平均能耗下降25%,建筑能效达到国际同等气候条件地区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