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1996年人类发展报告》,批评了“无未来增长”(Futureless Growth)。在中国,“无未来的增长”主要表现为: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资源粗放消耗及环境日益恶化,从而使社会变迁丧失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变“无未来增长”(Futureless Growth)为“有未来增长”(Future Growth),既迫切又必要,是告别封闭僵化的老路、走向生态文明的不二法门。
理论广角
联合国《1996年人类发展报告》,批评了“无未来增长”(Futureless Growth)。在中国,“无未来的增长”主要表现为: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资源粗放消耗及环境日益恶化,从而使社会变迁丧失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有鉴于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又使用“绿色发展”、“创新发展”、和“协调发展”等表述,不仅指出了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方向与路径。在国家发展规划框架内,广东省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也结合本省省情,提出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格局,变“无未来增长”(Futureless Growth)为“有未来增长”(Future Growth),既迫切又必要,是告别封闭僵化的老路、走向生态文明的不二法门。
关于“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中的“绿色”、“低碳”和“循环”之内涵,人们的认识并不统一。如果立足于内涵和外延的逻辑角度,那么“绿色发展”包括“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途径和方式。
“绿色发展”既是生态文明的特点,又是生态文明的结果。绿色发展的水平,是衡量生态文明的一般尺度。创造绿色、保护绿色和享受绿色,是生态文明的主旨及使命。“绿色”既现之于“形”,又体现为“质”,是形与质的辩证统一。在“形”层面,有视之可见、抚之可感、触之可得的国土铺绿等;在“质”视域,有内含于技术实践和成果之中的有机农业、无害食品、生态工程、无污工艺和低熵技术等。
“低碳发展”旨在最小化排放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温室气体,最大化地减少由灾难性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人类生存危机。“循环发展”践行如下原则:一是“减量化”(Reduce),即在输入端减少有害资源使用量和以最少原料与能源投入实现最佳既定经济目标,在输出端通过污水处理、垃圾填埋等减少废物排放量和弱化废物所具毒性,在生产中端通过开发无氟冰箱等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降低熵值和减少污染,通过产品规格微型化和轻型化节约能源,通过包装轻薄化和简单化减少物质损耗;二是“再使用”(Reuse) ,即延长产品的使用期,提高产品以原初形式被使用之概率,延缓减少商品从“有用物”到“无用物”转化的速度和数量;三是“再循环”(Recycle),即输出端产品在实现其原初使用价值后,经过回收利用再次进入经济系统,成为新一轮生产的原材料;四是“替代化”(Replace),即以不同生产与消费方式完成同样的经济预设,以满足消费者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如生产使用节能汽车与环保汽车、用塑料替代钢铁生产家用物品等。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有赖于“创新”,因为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不以制约经济发展为前提,而是致力于实现经济发展的生态转向。没有创新,转向也就无从谈起。
“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体现“协调”理念,因为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是多维复杂的系统工程。主体上,需要政府和企业多方联动。内容上,需要思想观念、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的同步嬗变。摈弃“物质崇拜”、“实利主义”与“技术救世主义”的价值观,培育绿色观念、使用低熵技术、倡导简朴生活等,都是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的应有之念。
“绿色低碳循环”不仅是全新的发展模式,而且也是抢占战略先机的根本途径。在十二五期间,广东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及实行碳排放权交易等措施,助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内生动力。在十三五期间,以系统思维建立健全政策体系、法规体系和监督体系,进一步创新机制、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是走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必要环节,也是广东强省富民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