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浓重的雾霾从十一月蔓延到十二月,蒙住了人们的双眼,也呛得人喘不过气。在八千多公里外的巴黎,联合国气候大会正在召开,全球一百多位首脑共商减排大计,应对全球变暖。
“环保”,无疑成为了关键词。
当需要把“环保”的概念具象化时,我们总是毫不犹豫地选择绿色:这次巴黎气候变化大会的会标以绿色为基调,西方以环保为主张的政党称自己为“绿党”,“中国环境保护协会”的会标、“中国环保标志产品认证”、“绿色食品”、“汽车环保”等几种重要的环保标志,也无一不是绿色的。
难道绿色天生就代表环保吗?其实用绿色表示环保,不过只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
那么,在短短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绿色是怎么和环保的概念联系起来的,又是怎样在汉语语境中稳定并固化的呢?
一个词能从一种意义引申到另一种意义,有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
隐喻基于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之间的相似性,譬如汉语的“习”字,本义指鸟反复地飞行,后来引申为学习,这是因为飞行和学习都需要反复多次,在这一点上两者具有相似性。
换喻的基础则是两类现实现象之间存在实际的联系,这种联系由于经常出现而固定下来。比如英语中的pen本来是“羽毛”的意思,由于过去人们用羽毛蘸墨水写字,所以今天的pen就有了“笔”的含义。
“绿色”这样一种颜色能够引申出“环保”的含义,就是因为两者之间存在着关系。
这首先是由于绿色本身蕴含着很丰富的象征意义,无论中外,绿色都与自然和生命相关。
英语中的绿色green和grass(青草)、grow(成长)等词同源。古汉语中以“青”表示我们今天所称的绿色(有时也包括蓝色),《说文解字》解释为“东方色也”,《释名》则说:“青,生也。像物之生时色也。”青草、青松、青山,目力所及的自然和生命,许多都是绿色的。
除此之外,绿色也有活力、安全、和平、春天、希望、年轻等诸多美好的含义。而环保呼唤的是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使之适于人类的劳动和生活,获得人类生命和自然生命的存续。由于有这种联系,把绿色和环保并提就具备了基础和可能。
但是,只有在语言中经常出现,引申义才能固定下来。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现代意义上的环保观念发端,并变得越发重要。
20世纪四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见的一系列重大的生态灾难,譬如四五十年代的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1952年的英国伦敦烟雾事件、1956年的日本水俣病事件等等,为民众敲响了警钟。
同时,科学研究论证了环境公害事件与工业排放等原因导致的大气、水、土壤污染之间的联系。诸如《寂静的春天》等作品的出版激发了人们的环保意识……环境事件激发的是对自然和生命的惋惜,那么,当一种思想、一个组织希望使用一种颜色表达这种主张,具备“自然”和“生命”含义的绿色是最直观的选择。
70年代以来,一系列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组织、机构、政党成立,其中不少即以绿色为名称或标志。在之后的五十多年里,随着环境保护越发得到重视,绿色的使用频率提高,它和环保之间的联系也变得稳定和紧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