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有一块非常醒目的电子屏,这块电子屏显示的不是天气预报,也不是广告,而是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公司(下称“广西石化”)每天对行人公开的废气、废水等环境污染物信息。
据获悉,这些不时变化的数字,显示的是广西石化当下最真实的排放情况,监测数据不仅实时向社会公开,还要按月上传到政府指定的公开网站。
广西钦州港作为南方重要口岸,是中国连接东盟的重要海上输出口。中石油2005年5月开始在此筹建广西石化,从2010年9月投产至2016年3月31日,已累计加工原油4967万吨,实现营业收入2449亿元,上缴税费448亿元。
“广西再也没有出现过油荒”
广西石化建成之前,广西钦州港经济开发区还只是一片戈壁滩。
作为中石油炼化产业布局的一颗重要棋子,当年选址钦州,被业界认为是一招好棋。
谓之“好棋”缘于钦州独特的地理位置。钦州濒临北部湾,背靠大西南,是当年孙中山《建国方略》中规划的南方第二大港,中石油海外权益油途经马六甲海峡穿越南海运输至此,方便而快捷,在此生产出的成品油,可辐射整个大西南地区,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更能缓解长期以来广西的油荒。
“广西以前经常闹油荒。”广西石化公司党群工作部副主任孟从敏表示, “每当闹油荒的时候,老百姓就在加油站排长队,不得不靠交警维持秩序。”
钦州具备建设大型炼油厂必需的土地、淡水、大气、电力供应等资源,也是石化产业的真空地带,对解决当地油荒至关重要。孟从敏表示,不仅如此,建厂当初,广西石化还承诺以世界级炼厂的标准要求自己,致力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环境友好型炼厂,污染物全面达标排放。
自然,环境友好意味着必须特别注重在环保技术和设施上的投入。据统计,广西石化千万吨炼化工程总投资157亿元,其中环保直接投资就达7.8%。而为了减少排放中硫的含量,广西石化还投资26亿元新建了渣油加氢脱硫装置。
这是一套看起来赔本的装置,投入巨大,却不能为炼厂增加产量。
但广西石化有自己的算法。
净化装置的建成保障了炼厂设备的稳定运行,从2011年到目前为止,广西石化已经安稳运行1943个日夜,成为国内同类炼厂开厂运行记录里的新标杆。 “工厂一旦发生事故甚至停产,一天的损失就不可估量。”广西石化党委书记方栋良表示,前期投入大量的硬件设施,使得工程建设的装置质量和安全环保工作得到保障,在延长设备运行周期的同时,节省了大笔的维护费用。
方栋良表示,处理后的烟气不仅符合现行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而且远远优于即将于2017年7月1日执行的《石油炼制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二氧化硫脱除率高达99.4%,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自从广西石化建成后,广西再也没有出现过油荒的情况。”他向记者介绍说,现在广西石化每年所产的成品油,除了足够保证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的供应之需以外,还通过钦州港出口至东南亚及澳大利亚。
“海上大熊猫”不减反增
一个大型石化项目在此落户,会不会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成为当地百姓最关心的话题。
钦州港所在的北部湾海域,栖息着一种可爱的珍稀动物——中华白海豚,有“海上大熊猫”之称的白海豚,与钦州港海边滩涂上生长的有“海上森林”之称的红树林一样,对环境要求极高。
在广西石化污水处理厂生态景观监测池看到,经过层层处理后的生产污水,流出来后已是一泓清泉,有红色鲤鱼欢快地畅游。
方栋良表示,他们在建厂初期引进的具有世界先进工艺的法国污水处理设备,处理能力为1000吨/小时,投用以来,排水水质优于国家污水排放一级标准。他们还对含油污水分区域建设了11个含油污水预处理站,将全厂含硫污水集中引入300吨/小时酸性水汽提装置进行预处理,污水处理后达到了国家饮用水标准。
广西石化在环保项目上的另一个引人瞩目的焦点是10万吨级码头的建设和运营。作为原油、成品油和苯类产品水路进出厂区的唯一口岸,该码头年输转油品约为1400万吨,接卸油品船次760多艘,吞吐量居钦州港第一位。输转过程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北部湾海域水体污染,对白海豚和红树林等珍稀物种带来直接影响。
这也有解决办法。
在码头岸边,广西石化储运部的杨逆舟指着海上漂浮的带状隔油网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公司在码头投入了大量财力物力做好安全监控,比如,投资130多万元建成广西北部湾港首套“码头溢油监视报警系统”;对码头输转成品油的内港池通过围油栏进行封闭管理;投资1352万元购置了广西北部湾港第一艘浮油回收船,同时实施严格的码头库区三级防控管理,以确保“一点闪失也不能出现,一点事故都不能发生”。
如今,红树林没有死,并且还在不断增加着面积;中华白海豚没有走,甚至比建厂前都多。北京大学钦州湾中华白海豚研究基地的监测数据显示,这里中华白海豚数量从2004年约96头增至2014年约200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