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到北京,从北京到安徽,再从安徽到香港……过去的15天里,博天环境创始人赵笠钧的行程被各种出差、会议、演讲塞得满满当当,而这只是他日常工作生活的一个片段。鲜为人知的是,期间还包括了他七天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辟谷生活。
对此,赵笠钧却似乎并未显出多少疲态,依然是神采飞扬的样子。“环保界的同仁要共同努力,抓住时代给我们的机遇。”为了这个时不我待的机遇,赵笠钧和他的博天环境已经坚守了21年。
来路漫长,每每看到他时,却永远是一个进击者的姿势。以对自己近乎残酷的方式,执着向前,从不畏惧。
未知的才是机遇
环保行业
“走出去”,是当前备受热议的话题。“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一年200亿的海外并购,大量互联互通的项目资源,纷繁多样的先进技术……遍地机遇的时代,“走出去”即是掘金。
然而,就像人类历史上的任何一次远征,出海从来不易。对于大多数的环保企业来说,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太多的未知与不确定——语言、法律、标准、文化、管理……差异无处不在,稍有不慎,机遇就可能是风险。
赵笠钧却说,他从来不为这些停下脚步,“当机会来的时候,你只有勇敢地迎上去。”这就是他的信仰:人类一切成就,莫不是于未知和不确定中不断探索取得 的。过去如是,未来也将如是。只有那些敢于拥抱变化,把迟疑的时间用来做足充分准备的企业家,才有可能成为机遇的主人。
环保项目
由是,赵笠钧早于七年前就开始了“走出去”的布局。2009年,博天环境成立了海外事业部,陆续承接世界银行、亚洲银行以及海外跨国企业在中国的,在此过程中不断丰富自己在双语人才、海外项目对标、跨文化沟通和企业管理等方面的综合实力储备。
直到2014年,长久酝酿的时机终于来临。博天环境投资了丹麦一家在正渗透技术领域拥有世界领先优势的企业,在北京合资成立了博通分离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全权负责相关专利技术在中国的产品研发、市场推广和工程应用。
这一步,因为五年的坚持探索令人回味,更因未来而充满意义。在赵笠钧的商业视野中,跨国化发展绝不仅仅是到海外去赢一两个项目,而是要充分聚拢世界各地的核心优势,最大化企业在垂直价值链上的协同。这,才真正令人畅想。
时间没有辜负,赵笠钧的远见和坚持终于得到答案。2015年,博天环境在海外业务领域“全面开花”,在东欧、非洲、中南美和中亚等地先后赢取了总额超过5亿元人民币的项目标的。
而这一效应,还在持续发酵中。“现在形势变化了,不断有大型央企、国企主动找上门来寻求合作,希望共同携手走出去。”对于未来,赵笠钧还有更大的梦想: 让中国的环保企业在更广阔的地区,与更广泛的资源发生反应,成为一个更有吸引力的行业,让更多的人以从事这个行业为荣耀。
时间的预言
在环保行业里,赵笠钧常因独到的思考而备受关注。那些关于时间的预言,总在不经意间泄露了超凡的敏锐,还有自信。
日前,赵笠钧受邀参加第十九届哈佛中国论坛,就中国环保产业话题发表主题演讲。短短七分钟,即向世界抛出了一个充满展望的观点:“未来二十年,中国将诞生世界最伟大的环保企业。”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五年前,赵笠钧提出博天环境到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百亿目标,引起行业一片沸议。对于仍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的中国环保产业而言,太多人认为这近乎奇迹。
事实的情况是:在过去的2011-2015年,博天环境的营收以超过55%的复合增长率快速增长,利润和资产规模实现了复合增长率超过50%的惊人数据。
持续的强势增长,既像预言,也像谜底。而进击者赵笠钧相信,时间终归给出一切答案,他唯一要做的,只是成就一家真正伟大的企业。
这种伟大,远远不止于数据。一家真正伟大的企业,要具有更高的视野、更大的格局,能够为行业确立正确的价值主张,率领行业进行变革与创新,带动行业整体向前发展。
因此,二十余年来,无论企业遭遇怎样的困境,赵笠钧始终鼓舞团队,秉持专注、极致、持续的品牌理念,坚守环保的初心,信仰道德的价值,始终将环境的改善、客户的价值放在首位。
废水处理
仿佛一位默契的老朋友,在和时间的对话中,赵笠钧几乎从未失望。1995年,“菜篮子工程”火热,博天环境抓住了屠宰的 商机,掘得市场第一桶金。1998年,当啤酒行业迎来繁荣,博天环境早已跨越技术壁垒,顺利将业务扩展至相关领域。2004年,博天环境再次跟随蒙牛、伊 利等乳品大亨的步伐,一起迈入经营的高速发展期。2008年,博天环境成功把握住了煤化工市场的市场先机,而在2013年,煤化工行业如日中天之际,博天环境却提前布局市政和工业园区领域,使之得以成功规避工业周期性带来的业绩下滑。
除了精准把握水务市场,博天环境也积极拓展产业链,迅速成长为中国领先的生态环境综合服务商:推出“博乐宝”家用净水器,携手互联网+进军B2C领域, 京东众筹当日突破2000万销售额;成立“博慧检测”,瞄准国家政策导向,成功卡位将大有可为的环境检测检测蓝海市场……
一切似乎都在赵笠钧的掌握之中。诚如他在与安徽省政府的经济座谈会上说的那样,只有那些真正坚持“品质、绿色、创新”的企业,才有可能真正回答来自时代的拷问,挺起中国经济的绿色脊梁。而赵笠钧和他的同仁们,就在来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