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环境保护部出台《关于积极发挥环境保护作用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意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部署。环境保护和供给侧改革相互作用,互为辩证。积极发挥环境保护作用能够促进供给侧改革落到实处,供给侧改革又为环境保护提供制度安排和政策设计。正确认识供给侧改革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能够为目前的环境治理提供思路,同时为供给侧改革增添活力。
首先,供给侧问题是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根源。
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逐步完善,社会的供给主要受到需求的影响,特别是需求规模和需求水平的影响。在当前的经济发展中,由于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和思想认识以及制度设计上的制约,导致出现低水平的“供给陷阱”,这些因素都是生态环境破坏的根源。我国的供给体制主要是外向型,在外需较少的情况下,转化为内需受阻就导致产能过剩,需求不足导致的产能过剩是一种资源浪费的表现,资源浪费也是环境破坏的重要体现。我国一些企业缺乏生态理念,生态产品生产不足,所生产的产品不能够满足国内个性化和多样化的需求,导致大量的消费流向国外。目前,我国的很多企业生产方式粗放,假如把全世界的消费总量视为产能峰值,我们将面临更加严重的生态破坏。因此,不能从表面上认为需求侧问题是一系列环境问题的根源,从供给侧问题着手才是关键。
其次,供给侧改革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动力。
供给侧改革是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是当前全面推进重大改革的重要内容,应通过供给侧改革为加大生态环境整治力度提供动力。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实现劳动力、土地、资本和创新四大要素的优化配置,环境保护也应该从供给侧的四大要素着手。一是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培育新型生态公民。公民作为环境保护的主体,生态道德教育尤为重要,通过拓展生态道德教育的途径,提升生态教育的质量,可以有效提升公民生态素养,将环境意识内化为一种道德品质。二是实现土地的集约化利用。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城区外延扩大,绿地减少,城市垃圾排放量增多,污染加剧,城市土地资源被无形地掠夺。同时, 农业废弃物任意排放, 乡镇企业生产方式粗放, 造成水质和土壤变坏,影响居民健康。通过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可以有效提升城市环境质量,通过农业土地的规模化利用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可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三是推行环境污染的第三方治理机制。依靠传统的政府主导和“谁污染、谁治理”原则进行污染治理存在缺陷和不足,由专门的环保公司从事污染治理的第三方治理模式逐步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第三方治理不仅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还可以实现集约化环境监管,通过碳权交易增强排污企业的内生动力。四是将创新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灵魂。环境保护对企业的创新要求应该包含技术、体制和思想创新三项内容。技术创新即通过科技研发和引入新科技减少排污量,利用现代科技取代传统生产方式,提升生态经济效率。通过体制创新将生态制度安排引入企业的日常运作。通过思想创新,培训生态员工并打造生态企业。
第三,生态环境保护是供给侧改革的催化剂。
供给侧改革的首要任务是去产能,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是制约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瓶颈。特别是在钢铁、煤炭等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通过环境保护严格的监管机制淘汰落后产能是加强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内容。产能布局和结构的不合理是导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通过提高环境准入的门槛,积极发展优质产能,严禁低端产能,通过企业的升级改造和加强环评,推动产能结构的优化升级。供给侧改革的主要因素是需求不足,因此,通过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推动发展环保工程项目可以有效扩大市场需求,刺激消费者对生态产品的潜在消费力。基于“善治”的理念,供给侧改革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在环境保护中,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越来越发挥出其优越性。通过公私合营模式促进资本和技术在环保市场的自由流通,使得生态化治理技术得到很好推广,有效规范了环境服务市场,扩大市场消费需求。供给侧改革是国家宏观的顶层设计,推进创新驱动、完善支持政策是从环境保护层面加强制度安排的重要举措。通过实施环保领跑者制度和绿色供应链环境管理制度,有效为环境保护提供制度保障。正在推行的差别化排污收费政策和企业环境信用体系建设,是环保制度设计中的创新性尝试。
第四,生态环境保护和供给侧改革相辅相成。
供给侧改革是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速绿色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供给侧改革为有效节约产能、转变经济粗放发展方式、应对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问题提供了制度上的安排,为环境治理打开一条通道。作为供给侧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环境保护能够通过优化和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提高绿色产品质量。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程提供有益的经验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