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速度是深圳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时代象征,也是深圳城市垃圾量增长的真实写照。十年前年深圳生活垃圾处理量是366万吨,当时有关部门规划的预计是到2020年将达到535万吨,实际上2014年就突破了550万吨,比规划提前了6年多。”25日下午,参加城市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论坛的深圳市城管局副局长杨雷当场向院士们问诊。
据介绍,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和人口快速增长,近年来深圳生活垃圾处理量年均增长达6.1%,2015年达到了日均16000吨。目前生活垃圾处理主要采用焚烧和填埋技术,现有的5座垃圾焚烧发电厂,3座填埋场都处于满负荷运作状态。去年底以来,废品回收行业持续低迷,每天新增1000多吨工业废弃物进入生活垃圾处理设施。
此外,深圳的餐饮酒楼、单位食堂每天产生的餐厨垃圾大约1800吨,其中约20%集中处理,其它大部分混入生活垃圾焚烧或者填埋。
杨雷坦承,当前深圳垃圾治理方面存在四大病症,一是林地效应造成垃圾处理设施落地难;二是垃圾处理方式难以持续,目前填埋场每天的处理量已大大超过当时的设计能力;三是餐厨垃圾处理路线尚未确定;四是垃圾分类难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杨雷透露,目前深圳正大力推进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提升,推进东部环保电厂、妈湾生态园垃圾焚烧二期项目。预计到2018年时,全市垃圾焚烧处理能力有望达到19000吨/日,基本实现垃圾零填埋。同时全面改造提升现有的垃圾处理设施,明年底前完成对现有垃圾焚烧发电厂的提升改造。深圳还将深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和源头减量,形成与一流国际化城市环境相匹配的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体系。
在为深圳的情况“把脉”后,各位院士专家当场为深圳的城市垃圾处理做了“会诊”。
来自暨南大学的刘泽寰教授特地介绍了自己最近发表的一项关于餐厨垃圾生物处理技术的研究,通过把乳酸和生物沼气联产的技术,可以把餐厨垃圾处理得更为彻底,在生产出饲料的同时,将餐厨垃圾全部变成燃料乙醇、燃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