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来,惠州全面铺开“美丽乡村-清水治污”行动,按照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建管并重、长效运行的原则继续加快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同时,深入实施农村河道整治工程,强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加大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力度,切实强化全市农村水污染防治工作。
因地制宜开展“人工湿地+网管建设”
傍晚时分,在光镇村的“小西湖”边散步,成为村民一大乐事。一边聆听偶尔传来的声声犬吠,一边观赏池塘里冒尖的荷花与成群的游鱼,真是惬意。
“以前村里生活污水直接排,黑臭水沟水塘随处可见”,光镇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伯梁介绍,2015年起全市铺开“美丽乡村-清水治污”行动后,村里开始建设微型分散式复合型人工湿地。
所谓微型分散式复合型人工湿地,就是15个“小花园”,生活污水通过污水收集管网引到人工湿地,经过微生物和植物的物理、化学等反应,原来浑浊发臭的污水变得无色无味、清澈透明,水面以上的植物摇曳多姿,成就花园风景。“这些花园多好看,还可以处理污水,一点臭味也没有”,村民提起“小花园”赞不绝口。
“对离圩镇较远、居住较为分散的12个村民小组,通过建人工湿地对生活污水进行分散、就地处理,对距离圩镇较近的8个村民小组采用建设市政管网的方式”,刘伯梁介绍,铺设污水处理管网设施费用大,村里根据地形走势、村民居住分布的实际情况开出“良方”,既避免大量建设管网、大面积征地等难题,又降低了费用,受到村民欢迎。刘伯梁说,有村民还主动要求将人工湿地建在自家小院内。目前,光镇村建成污水收集管网2.3公里,微型分散式复合型人工湿地15处。全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7.9%,基本实现雨污分离、村洁水清。
龙门投入1.14亿元治理10条河涌
在龙门县平陵河翁坑河涌生态修复示范工程现场,记者看到,与一般河涌不同的是,该河涌两岸修建了生态护坡,一根根小木桩立在河岸边,还种植了花叶芦竹、美人蕉、鸢尾等水生植物,形成一条园林带,河水比较干净。
“这个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主要采取生态修复方法改善水质。”广东千秋伟业节能环保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齐东升介绍,该工程通过清理河道淤泥、修建生态护坡、种植水生植物、构建生物群落等措施,来提升水质,改善景观,恢复生态自净功能。
自“美丽乡村-清水治污”活动推进以来,龙门县大力开展河涌环境综合整治,以河水清澈、河道畅通、河面清洁和河岸靓丽为目标,采取控源截污、堤岸整治、疏河清淤、植树绿化和生态修复等措施,共计投入1.14亿元完成10条共67.9公里河涌环境综合治理。根据市、县环境监测数据显示,全县境内未出现黑臭水体。
值得一提的是,龙门县下游的广州增城对该县近年来对流域水质保护作出的努力给予高度肯定,近年两次拨出共计500万元嘉许龙门县。同时,自2015年起,惠州市启动水环境生态补偿资金奖励机制,龙门县域5条河流断面参与考核,总分排名全市第一,获奖资金401万元。
11座镇级生活污水处理厂年底前完成环保验收
“2015年,全市清水治污工作累计投入超过10亿元”,市环保局负责人介绍,全市新建成镇级污水处理厂8座,新增污水处理能力6万吨/日;建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31座,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477座;清拆非法畜禽养殖场2380家,清理生猪约47.8万头,清理禽类44万羽。
近年来,惠州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加大“美丽乡村-清水治污”的投入。其中,市环保局争取中央资金4.2亿元和省级资金近1亿元,用于全市河涌污染整治、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和镇级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工程建设。市财政实施水环境生态补偿,对水质达标或改善的4个县(区)给予资金奖励。
据介绍,今年惠州将深入开展“美丽乡村-清水治污”活动,重点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今年底前,麻陂镇等11座镇级生活污水处理厂要完成环保验收;汝湖镇等27个镇(街道)要完善配套管网建设。此外,全市要新建200座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
同时,深入实施农村河道整治工程。全市将按照“一河一策”的原则对79条农村河道和城市黑臭水体,采取控源截污、清淤疏浚、生态修复等多种措施实施整治。同时,实施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工程,2016年全市要完成5500亩桉树林改造。此外,要强化农村地区污染源整治。保持非法畜禽养殖业清理高压态势,防止反弹回潮,确保禁养区内“零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