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钢铁工业已建成产业链完整、基础雄厚的生产体系,有效满足了国内经济发展对钢材的需求,但中国钢铁市场供求关系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的局面也未根本改观。因此,要积极化解钢铁过剩产能,加快推进钢铁行业转型升级,重点加快智能制造发展,引领钢铁产品迈向中高端,并不断提升国际化水平。”5月16日,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办的第九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在北京召开,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主旨发言时做出上述表示。
全面提升工业基础能力
辛国斌指出,当前,随着国内外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相互交织,面临着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惠民生等多重挑战。但总的来看,“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仍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点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活力不断释放,新的增长动力不断增强,工业发展仍具有诸多良好机遇和条件。
辛国斌表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将坚持把落实制造强国战略作为主要任务,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紧密围绕结构深度调整,振兴实体经济,加快发展新型制造业,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全面提升工业基础能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促进制造业由大变强。
重点是去产能和促转型
辛国斌指出,随着世界经济发展整体放缓,钢铁工业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等问题逐渐浮出水面,行业进入了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十三五”期间,中国要着重开展四方面工作:第一,积极化解钢铁过剩产能。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并且积极付诸行动。“十二五”期间,中国已淘汰钢、铁产能各9000万吨,并于2016年2月印发了《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确定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并做好化解钢铁行业过剩产能的人员安置问题。第二,加快推进钢铁行业转型升级。重点是通过发展制造过程生产新模式、智能化服务制造模式、互联网定制生产新模式,加快钢铁工业智能制造发展步伐。要着力提升绿色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强行业规范管理,提高钢铁行业节能减排标准,淘汰落后装备,引导支持钢铁企业实施节能改造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第三,引领钢铁产品迈向中高端。针对中国钢铁行业低端供给过剩和高端供给不足并存的结构性矛盾,在积极化解过剩产能的同时,要增强创新能力建设,着力增加品种、提升品质、培育品牌,不断提升供给能力,满足用钢需求不断升级的要求。第四,不断提升国际化发展水平。在世界钢铁工业陷入全球性产能过剩的背景下,一些国家和地区对中国的钢铁产品实施贸易救济调查或征收临时反倾销关税。贸易保护主义解决不了全球钢铁行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中国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措施和把钢材产品出口问题扩大化。中国钢铁生产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而且是目前全世界惟一对普通钢铁出口主动采取限制措施的国家。中国将进一步加强国际对话与磋商,共同协商解决钢铁对外贸易纠纷,同时支持优势境外企业采用参股、控股等方式,与中国钢铁企业在产品技术创新、管理等方面合作合资,并鼓励国内外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
解决钢铁过剩产能需时间验证
世界钢铁协会总干事埃德温·巴松指出,在本世纪前几年,由中国经济驱动带来了钢铁需求增长,而钢铁消费增长的拉动并非仅靠中国,其他发展中市场也对增长起到拉动作用,直至2008年,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活动提振了钢铁消费。目前,全球钢铁需求步入稳定期,而炼钢产能投资持续扩张,正是因为新建炼钢产能刺激了钢厂持续生产,即使钢铁需求已经趋于稳定,结果导致过剩产能地区成为主要出口国。从长期来看,改善效率及减少钢铁消费的强度才是带动钢铁需求转变的主要出路,对解决钢铁过剩产能需待漫长时间的验证。
埃德温·巴松认为,钢铁贸易量的变化对行业带来新的冲击,最终导致许多钢铁厂商深陷财务危机,行业重组的呼声接连不断,但重组需要具备三大驱动力,即稳定的需求、已有技术设备效率的提升以及钢铁消费强度的降低。重组不仅对当地产生影响,而且会对全球产生连带效应,尽管当地问题需由当地解决,但是大部分后续影响还是由当地承担,尤其是从社会及环境层面上看,关键要确保地区问题不破坏全球同行间的公平竞争。如同世界各地都面临无法有效解决环境挑战的影响,艰难的抉择还是由当地自行裁定,因此最重要的是处理问题的原则,在解决环境问题及行业重组上,需要全行业共同参与。
中国国际钢铁大会自2000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八届。本届会议以“再平衡·新发展”为主题,吸引来自政府相关部门、中外钢铁企业、科研院所、协会等单位的500多名代表参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