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制造业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在国际国内形势的双重挑战下,“十三五”将成为我国制造业提质增效、由大变强的关键期。
5月11日,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工程院共同主办的2016智能制造国际会议在京召开。工信部部长苗圩在会议上指出,制造业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趋势明显,智能化更是其突出鲜明的特征,我国已将智能制造作为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深度融合发展的主攻方向。
据悉,工信部目前正在加紧编制智能制造“十三五”发展规划,研究中国未来五年智能制造发展的思路和目标,有序实现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制造业已到换挡期
过去30多年,制造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引擎,然而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却呈现增速放缓的态势,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制造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危机促使发达国家重新反思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作用,各国竞相发展、改造和提升制造业,纷纷制定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如美国提出《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提出“工业4.0计划”以及法国的《新工业法国计划》、英国的《英国制造2025》等。
在这一趋势下,生产制造的自动化、智能化对简单劳动的替代,将对我国制造业传统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形成重大冲击,我国制造业亟须在“双重挤压”下寻找出路。
苗圩指出,随着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战略的实施,一方面,高端制造业出现向发达国家回流的态势;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利用资源、劳动力等比较优势,也开始在中低端制造业上发力,以更低的成本承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转移。
“从中国来看,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增长速度换挡、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动力转移,制造业发展站到了爬坡过坎、由大变强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做到换挡不迷失,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重点、难点和出路都在制造业。”苗圩分析道。
对于智能制造,德国的“工业4.0”就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全新的工业蓝图:在一个智能、网络化的世界里,物联网和服务互联网技术将渗透到所有的关键领域,产业链分工将被重组,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大使柯慕贤表示,目前,德国已经完成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工业制造向着生产高效、可持续和以客户为中心转变,工业产值保持在GDP最大份额。他同时表示,中国也将迎接工业制造的挑战,面对工业化需求,实现最大产能、完成创新成果将是中国工业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之一。
智能制造呈现新特点
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全球兴起了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产业变革。苗圩指出,从生产方式看,作为“制造业+互联网”的最高表现形式,智能制造已成为制造业变革的核心;从发展模式看,绿色化、服务化日渐成为制造业发展新趋势;从创新方式看,网络协同创新将重构传统制造业创新体系。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荣誉理事长、两院院士路甬祥表示,当前,工业文明已向知识网络文明进化,正在形成以数字化、网络化、绿色化、个性化、定制式、注重用户体验和价值创造的网络智能制造文明,而绿色低碳、网络智能、融合创新、共创分享正成为全球网络智能制造服务的新特点。
“基于知识网络和大数据,绿色智能设计制造将从注重单个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物耗能耗最低、排放和有害废弃物最少、对生态环境压力最小,进化到注重实现整体系统的绿色化。”路甬祥指出,绿色低碳、精准高效是智能制造的目标。
在日前召开的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绿色智能设计制造就随处可见。在一个装有控制室的造纸厂模型中可以看到,通过监控需水量、原料成分、热能消耗等各项数据,并调节生产流程,生产的新型纤维产品可替代石油、木材等原料消耗。而在国内,不少企业也已经加入了绿色智能设计制造,例如华中科技大学开发的具有智能学习功能的智能注塑机,能量可按需供应,节能超过60%。
除了向绿色化迈进,制造业也正在向服务化转型。在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以客户为中心,一些企业逐步把标准化的批量生产转化为客户定制的个性化生产,从生产制造型向整个生命周期的服务型转变。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副理事长李培根就以国内几家代表企业举例称,小米手机的更新4/5来源于网民意见,1/3直接由用户开发,这实际上就是在利用群体智慧;在青岛红领服装公司,客户只须提供身体18个部位的22个数据,企业就可以把电子标签下发到工位上,7天可以提供产品。
“新的定制生产只比传统的批量生产成本增加百分之十,但是回报超过一倍。这也给中小制造企业提供了借鉴。”李培根说。
路甬祥表示,未来,设计制造服务全过程将处于全球CPS环境之中。全球网络、知识云、工业大数据、云计算和智慧软件成为最重要的创新资源和网络平台,可实现全球知识信息的智能应用,人才智力、资本等全球自由流动,实现全球智能设计制造服务创新。网络智能设计制造、运行监控、数据分析、经营服务等也将成为制造服务创新的新方式、新产业。
除此之外,网络信息、物流、商务、金融等也为智能制造服务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快捷、透明、多样的共创分享环境,知识信息、开放数据等成为可近零成本分享利用,并无限增值的创新资源。另外,智能制造还将呈现跨学科交叉、跨界融合创新的特点,资源能源、空天海洋、生物医药、微纳系统等超常环境、超常功能、超常尺度、超常精准智能装备,成为科技与制造融合创新的新高地。
“信息网络、大数据、云计算、智慧物流、人工智能等为重塑制造服务提供了新的技术基础和产业生态;生态环境友好材料、超级结构和功能材料、高端复合材料以及3D打印等绿色低碳、精准高效工艺成为智能制造创新的物质和工艺技术基础。”路甬祥补充道。
“十三五”转型在即
目前,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全球占比超过20%,为世界提供了大量高性价比的商品和装备;进口商品装备和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已成为全球第二进口大国。而面对智能制造这一全球制造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中国也将在“十三五”期间全力推进我国制造业智能升级。
苗圩表示,一方面,中国将依托自身产业基础,以智能制造工程为抓手,在研发和应用两端共同发力,努力在数控机床与机器人、智能传感与控制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技术装备,大力推广网络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等智能制造新模式;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中国互联网规模和应用优势,开展工业云、大数据、物联网创新应用试点,支持基于互联网的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发展。
苗圩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国将同步实施数字化制造普及、智能化制造示范,重点聚焦“五三五十”重点任务,即:攻克五类关键技术装备(高档数控机床与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装备、智能传感与控制装备、智能检测与装配装备、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夯实智能制造三大基础(构建基本完善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开发智能制造核心支撑软件,建立高效可靠的工业互联网基础和信息安全系统),培育推广五种智能制造新模式(高效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推进十大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成套装备集成应用(电子信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持续推动传统制造业智能转型。
据悉,为加强智能制造的顶层设计,工信部正在加紧研究制定智能制造发展“十三五”规划,将针对我国制造业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信息化并存,不同地区、行业、企业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以及关键技术装备创新能力不足、标准/软件/网络/信息安全薄弱、新模式推广尚未起步等问题,明确中国未来五年智能制造发展的思路和目标,提出不同行业的推进重点和路径,指导地方、行业有序实现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