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新兴科技服务业,“我投资、你节能、共收益”的合同能源管理倍受市场追捧。然而据了解,尽管这一新兴领域商机无限,但却面临着“有单接不了”“有单不敢接”“有单没钱接”的尴尬。
“有单接不了”
2015年1月,唐山市迁西县成为全国首个工业余热替代燃煤供暖的县城。该县钢铁产量高,过去一直用燃煤锅炉供暖,但同时钢铁加工中又有一定比例的余热无法利用。于是,该县与某节能服务公司以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合作,用钢铁厂的余热成功替代了全县的燃煤锅炉供暖。
“十二五”期间,在政府监管的外在压力、企业转型的内生动力双重作用下,节能服务业迎来了“黄金五年”。进入“十三五”,河北省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压减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节能服务业面临着空前的市场机遇。
但是,河北省节能服务业面临着市场潜力大、行业前景好与企业规模小、核心技术少的突出矛盾。业内人士介绍,河北省节能服务业起步较早,2010年左右一些专业节能服务公司开始涌现,2013年、2014年高峰时曾达到过100多家,而目前全国从事节能服务业的企业总数有5000多家,河北省节能服务业总体规模偏小。
其次是核心技术缺失。在工业节能领域,比如钢铁节能,涉及炼钢、轧钢、动力多领域以及副产煤气余热余能回收利用、泵与风机节能等多环节,建筑节能领域则包括建筑原材料能耗、运行能耗、施工能耗等多方面以及建筑设计、自动控制、环境调节等多环节,很多节能服务公司规模小,缺乏核心技术,甚至只能提供单一产品或一两项技术,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没有“金刚钻”,有单接不了。“这100多家中,在相关部门备案的不过三四十家,真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的更是凤毛麟角。”专业人士在介绍技术现状时这样说。
“有单不敢接”
受高耗能行业低迷、能源价格下降、企业经营状况不佳等因素影响,目前不少节能服务公司的经营风险正在加大。河北华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蔡志强说,一些高耗能企业可能随时减产甚至停产,加之该行业目前还未进入市场成熟期,国家尚未出台强制性的政策法规和规章,现在经常面临“有单不敢接”的尴尬。
据悉,节能管理项目实施“短则三五年,长则十几年”。“有的项目如电厂、钢厂节能改造需要一次性投入上千万元,万一企业停产或倒闭,投出去的钱可能就打了水漂。”一位节能服务公司的总工程师说。最近一段时间,能源价格出现波动,合同能源管理行业出现了合同违约现象,有的企业打折支付甚至停止支付,节能服务公司观望情绪渐浓,明显放缓了项目签约和资金投入。
还有一些制度壁垒造成了“有单不敢接”。比如企业节能,实施合同能源管理节约下来的属于生产成本,服务款应当从成本里支付,但有些企业现代管理制度不健全,支付渠道没有理顺,节能服务公司投了项目款,却没办法拿到钱;对政府节能来说,一方面,财政预算单位没有支付节能服务的对应科目,财政预算无法为节能服务提供资金。另一方面,按照现行的“收支两条线”的财政管理政策,通过合同能源管理节约的能源费用也不能由用能单位自行处置。“私企不敢做,怕账难收;政府单子不愿做,制度障碍太多……”河北省一家合同能源管理公司负责人如此形容节能管理的尴尬处境。
在蔡志强看来,要破解上述难题,一靠政策,二靠技术。国家应出台相应的产业引导政策,制定用能单位信用评价体系,从规模、还款能力等方面严格审查,建立节能效果评价体系,完善效益分配机制等。“打铁先要自身硬”,合同能源管理企业要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给用能单位真正带来收益,自己才能最终受益。
“有单没钱接”
据了解,节能管理项目的运作流程是先启动、后分成,即节能公司先提供启动资金,后期回收收益。“他们拥有的只是未来的收费权和现金流,而商业银行看重的,恰恰是现有的土地、厂房等能够作为抵押的资产。”某商业银行信贷部经理说。
据了解,从事合同能源管理业务的公司多为中小企业,经营时间短、注册资本少,信用评级较低。另一方面,行业项目周期长,节能改造效益又是未知数,因此节能服务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题。一是企业轻资产,缺少有效担保物;二是节能技术和服务产品专业性强,在技术鉴定和节能效果认定方面缺乏权威标准,金融机构很难对技术风险和企业前景作出评判;三是回款周期长,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以及付款的及时性不确定等,也让金融机构“望而却步”。
“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制约节能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河北师范大学博士刘艳房说,建议政府出台节能服务业发展规划和法规体系,安排相应的节能专项资金,在推进能效信贷等基础上,探索组建节能服务产业基金、发行绿色债券、合同能源管理保险等,进一步拓宽节能服务业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营造良好的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