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水污染问题日益突显,城镇污水处理排放标准的提高已是大势所趋。近年来,各地污水处理厂的提标改造工作正在陆续进行。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不能合理设置目标,以致刚建成就要改造,改造后出水水质仍难以达到预期要求的案例屡见不鲜。
对症污水处理 岂能止步终端
“污水处理厂正在被妖魔化。”面对权威媒体的提问,珠海水务集团副总经理方晔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这样的观点也得到一些污水处理厂业内人士的认同。
业内人士认为的“妖魔化”,出自2016年2月一家媒体评论文章:“以治理污染为本职的污水处理厂,竟然成了超标排污大户。而治本之策,在于提高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文章点出了提标问题。
为反驳上述文章,中国环境科学院原副院长夏青指出,“提高排放标准不是治本之策”。反驳文章在环保圈内大量转发,成一时热点。
自此,一场大规模的“提标”争论在行业内掀起。
截至目前,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提升已经完成公开征求意见阶段,相关意见已汇总至标准修订者,等待环保部会议讨论通过。
困扰污水处理厂的三大污染物
在众多业内人士看来,污水处理厂的超标原因呈现规律性变化。在2012年以前,超标排放指标较多,包括粪大肠杆菌、氨氮、总磷、悬浮颗粒物、重金属等;从2012年后到目前,粪大肠杆菌、氨氮、总磷成为困扰污水处理厂的三大典型污染物。
其中,粪大肠杆菌位列第一位,不仅多数污水处理厂此项不达标,并且超标甚至达到10倍。
北京某知名污水处理公司负责人透露:“一般来说,污水处理厂出水会有一段杀菌消毒工艺,粪大肠杆菌超标的主要原因是杀菌消毒工艺段效率低下。”同时,总磷是目前国内污水处理厂的第二大超标因素,氨氮则位列第三。总磷超标既有污水处理厂除磷效果不好原因,又有进口污水中总磷物质增多有关。
前述污水处理公司负责人指出,“常规污水处理工艺中的生物除磷一般难以满足出水要求,必须通过在生化系统末端投加化学药剂以达到去除总磷的目标,但这会增加污水处理厂的运行费用。氨氮与此类似。”
除上述原因外,我国污水处理厂同时存在的超负荷和负荷率不足的运转状态,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
标准不能一刀切
而对于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杭世珺认为,前提是要明确需要。
首先,从污水排放标准的要求来说,污水处理厂出水需要达到一级A标准。第二,从水环境质量改善的要求看,在很多城市,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出水往往成为河流的水体,所以要求污水处理厂出水达到地表水准四类。
“比如北京市等地的地方标准都严于国家标准,对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标准要求严于一级A,需要达到地表水准四类标准。需要说明的是,并非要求达到四类水体。”杭世珺说,“因为按照总氮的排放要求来说,北京市还达不到地表水四类水体的要求。现在北京市污水处理厂出水的地方标准对出水总氮排放的要求为15mg/L。”。
同时,杭世珺表示,根据部分城市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一些地方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的目标值估计应考虑达到再生水标准。除了在目标设定上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时也应遵循一些原则。
她特别指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的原则中最重要的是获取足够可靠的水质数据。如果没有最新、最可靠的数据,即使对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结果也不会理想。
污水处理需“两端发力”
但在夏青等专家看来,提高排放标准不是治本之策。而排放标准不能随意加严。
夏青进而指出,要求全国的污水处理厂都实现地表水要求,且不说地表水与再生水的差异,只讨论盲目提高全国污水执法底线,让老百姓多掏多少钱就足够了。因为,本来可以利用环境容量减少投资的条件被废弃了,不同功能区水质管理目标减少投资的差异性被忽视了,达到同样水质标准可以为老百姓节约的水费仍旧需要百姓掏出来。
“当然,中国污水处理业也不乏遗憾和隐患。”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曲久辉说,污水处理业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践,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缺位导致行业的短视、粗放、混乱,甚至劣质。
清华大学教授、环境学院副院长王凯军介绍,我国绝大部分污水处理厂取消了初沉池设计,大量采用延时曝气等高能耗工艺,以高能耗为代价实现污染物削减与减排,形成了“减排污染物、增排温室气体”的尴尬局面。
夏青认为,真要污水处理厂提标,就再不能在终端卖力,让十大污染行业的帽子继续留在污水处理厂。必须在前端源分离下功夫,从粪尿不入污水处理厂开刀,用城乡营养物绿色大循环的战略措施为污水处理厂分担压力。“简单压污水处理厂,是鞭打快牛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