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热,生活在河南许昌的牛桂荣仍没有装空调的打算,用她的话说,“人得活得低碳”。
牛桂荣今年61岁,她的爱人是高中退休教师,每月有3000多元的退休金,在这个县城里已经足够过上不错的生活。然而,老两口的家中,除了客厅的节能灯是10瓦以上,卧室、厨房、卫生间的节能灯都不超过10瓦,家里只有客厅有一台吊扇,卧室都是小风扇,每月电费仅用20-30元。
在电视里得知《巴黎协定》签署的牛桂荣告诉记者,节俭没什么不好,除了给个人“省钱”,还能给国家“减排”。
《巴黎协定》上周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开放签署。
“碳排放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发展空间,中国从过去控制碳排放强度到现在明确提出碳排放达峰时间,未来还将过渡到排放总量控制,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是非常不易的,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天津科技大学能源环境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孙振清说。
事实上,在中国,随着“控制碳排放”工作的不断深入,节能减排已逐步变成全社会共同落实的责任。记者采访了解到,个人节俭的传统、企业和园区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社会新能源的开发和使用正在成为这个国家得以持续节能减排的“算式”。
节俭带来的“低碳”在牛桂荣等中国大多数百姓看来是“传统美德的时代意义”,虽然每个人节约能源并不多,但聚集起来的意义不容忽视。
但对以追求利润为天然属性的企业而言,节能减排与快速发展有时是一对矛盾。近年来,许多企业通过探索循环经济以破解这一难题。
天津华电武清燃气分布式能源站在使用天然气这种清洁能源的基础上,还采用“能源梯级利用”的原理,把发电机的余热循环地用来加热和二次发电,同时满足武清开发区对电力、采暖、工业蒸汽、集中制冷和生活热水的综合需求。
“同时提供这5种功能,这个在国内还是首创。”天津华电福源热电有限公司总经理陈云山说,能源站综合能源利用效率是普通能源利用方式的2倍,与同类燃烧机组相比,每年减少燃煤量1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90万吨,节水100万吨。
无独有偶,天津北疆电厂创造性地把发电、供热与海水淡化、制盐、盐化工、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电水盐化材”一体化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当量235万吨。
位于天津静海的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是一个规模很大的循环经济专业园区,天津子牙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张照于告诉记者,“正常来讲,6吨原油出1吨塑料,我们园区每年可以拆解生产出100万吨塑料,这就节省600万吨原油;我们每年向社会提供的废铜45-55万吨。不用开矿,我们这里就是'城市矿山’。”
在节俭支出、循环使用的同时,中国也在积极探索使用新能源加速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今年2月以来,山西太原市陆续为全市8200辆出租车开展“新能源汽车更换”,传统燃油汽车将逐步被纯电动汽车取代。
同时,太原市首批充电出租车已投入使用。一位驾驶新电动出租车的司机告诉记者,充电成本与加天然气差不多,但更节能、环保,“我这款充电汽车售价31万元,出租车车主自付11万元,政府补贴20万元,平均花80元左右充满电就可以行驶近400公里”。
在天津,新能源汽车同样火热,据天津市工信委综合处处长周胜昔介绍,天津目前已推广新能源汽车13700余辆,推广新能源公交车超过2100辆,推广新能源邮政快递车占全国总量的59%。
山西大学教授刘毓庆表示,中国传统认为循环便可长久、可持续,老子说“天乃道,道乃久”,就是这个道理,“现在,我们用循环经济与新能源经济推进节能减排,正是一条'道乃久’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