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伴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名词,但是它却正在悄然无声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智能家居的推广,智慧城市的建设无一不体现着它的应用。
如果说4年前,时任总理温家宝在无锡提出的“感知中国”吹响了中国物联网产业的集结号,那么,现在冲锋的时候到了。
哪怕你没有听过物联网,你也已经深陷它的“包围圈”了:你的身份证中植入了物联网最基础的RFID(无线射频技术);当你满怀期盼地在淘宝上查看宝贝的物流走向时,是快递公司的一整套物联网系统在背后默默支撑;而当你在超市打开微信的“扫一扫”功能对着商品价签扫描比价时,你正在见证腾讯这个互联网巨头向物联网领域的挺进。
技术、标准“水到渠成”
2010年可以称得上是中国的“物联网元年”。在这一年,“物联网”这个新潮的词汇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各个省市的产业园区如雨后春笋一样挤上这趟开向未来的高速列车;一直处于产业链底端“力争上游”的海尔抢先一步,发布了首款“物联网冰箱”;中国首届物联网大会上一派热火朝天,金灿灿的未来映照在每个人的脸上。
3年时间过去了,动辄上万亿的市场估值与科幻片一般的未来图景已经不能再让人们心潮澎湃,物联网从热门词汇排行榜上消失,却正在“润物无声”地进入每一个人的生活:它是中国移动客服代表口中的包月增值服务,它是iPhone上跟踪睡眠质量的APP应用,它是出现在小区门口的智能家居体验馆……
中国物联网大会已经开了四届,从第一届的概念探讨,第二届的技术之争到今年的应用先行,见证了三年来物联网在中国由空中楼阁到落地生根的历程。从最初的虚无缥缈的概念到现在发展路径日益清晰,物联网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作为一张包罗万象、实现物物之间信息交换和通信的网络,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将成千上万种传感器植入每一件物体,使之像人一样拥有“耳、目、口、鼻”,知冷知热;通过WiFi、蓝牙等无线通信技术实现物体之间信息的传递和交换;最后,在各种各样的应用场景中让万物信息为人所用,为人服务。概而言之,传感层、网络层、应用层三位一体地编织起了这张有史以来最为雄心勃勃的大网。
随着技术的进步,近年来物联网硬件的发展在微型化、成本低廉化的方向上进展神速。目前,一个带传感和计算功能的芯片已经可以做到2平方毫米,比一只蚂蚁还要小,而且成本已经控制在1美元之下,这在5年之前还是不可能实现的。
回过头看全球物联网,虽然传感层的技术早在十几年前就已基本成熟,但是由于传感器之间缺乏标准统一的短距离、低数据传输速率无线通信协议,所以只是一个个互不相连的“信息孤岛”。但是,近几年[工业电器网-cnelc]来,ZigBee、Z-Wave等几大无线通信协议联盟已经形成了鼎立之势,一定程度上等于为“物物相连”铺平了道路。其中,2011年成立的国际ZigBee联盟成员已经超过420家,世界五百强企业过半数被囊括其中。
而这几年,也是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以比PC、互联网更快的速度“平民化”的过程。如今,一台数百元的智能手机就能够运行最先进的Android操作系统,配备摄像头、GPS、陀螺仪等多种感知装置,使之成为帮助物联网低成本落地的控制终端,而AppStore、GooglePlay也让物联网应用有机会出现在数亿消费者面前。
“目前Android平台上已经出现了不少温度、湿度、声音、指纹、条码、水平仪与指南针等的应用,外设与器材等产业链下游行业也得到了充分发展,与物联网有充分的结合点。”Google全球副总裁刘允介绍道。
刘允认为,物联网与手机通信将紧密联系,包括智能家居、光感操作、温度湿度适配等应用都将在Android得以发展。所以业界有这样一种说法,物联网爆发性增长的契机就是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
产值链上群雄并起
物联网成了点石成金的“魔法棒”,产业链上的每一只“蚂蚱”都随之“鸡犬升天”。很多以前做射频产业的、安防产业的、互联网产业的、软件行业的,都摇身一变,为自己贴上物联网标签。物联网也成为刺激萎靡不振的A股市场的一针“强心剂”,每当政策有“风吹草动”时,远望谷、新大陆、东信和平、恒宝股份等物联网概念股就会响起“涨声一片”。今年2月17日,国务院出台物联网发展指导意见,各种物联网概念股更是一路飙升。
将整体供商约占整体产业价值的20%左右,电信运营商提供的管道约占整体产业价值20%,剩下60%的市场价值均由应用商分享。
产业链按价值分类,硬件厂商的价值较小,传感器芯片厂商加上通信模块提 在传统通信业务走向下坡路的时候,运营商一直在想方设法地寻找下一张通向明天的“船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它们在每一个新兴领域投下赌注,物联网自然也不会错过。在产业链中扮演“承上启下”关键角色的运营商并不甘心沦落为物联网“管道”,而是希望成为齐聚各方力量的产业整合者。
作为国内最早投入物联网研究和应用开发的电信运营商,中国移动在物联网领域的投资已超过10亿元,形成了物联通、宜居通、车务通、电梯卫士等30多项成熟产品及应用,服务用户规模达到5000万之巨,初步实现了规模应用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