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浙江省政府将垃圾分类工作列入我省十方面民生实事工程之一,并将“设区市城区垃圾分类收集覆盖面达到50%”的要求明确写入政府报告。
统计数据显示,金华市区年产垃圾30多万吨,日产垃圾1000吨左右,垃圾围城现象日益突出。对此,市政府及时作出部署,要求建立市区、部门联席工作制度,加强对基层的服务和指导,力争市区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面达到55%。
金华市城区硬件设施是否达到垃圾分类要求?环卫部门在清扫、处理垃圾时有无进行分类?市民日常生活中的垃圾分类意识如何?带着这些问题,近日记者进行了实地调查。
转运站内垃圾无分类处理
4月15日上午9时30分许,市区国贸街垃圾转运站前不断有垃圾车往来,车斗里成堆的垃圾显然未进行过分类处理。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环卫工人,他们均表示没有时间进行分类,平时见到的垃圾分类车也很少。
其中一名环卫工人负责八一南街、义乌街、东阳街、丹溪路等区域的环卫工作,他当天从凌晨4时开始清扫垃圾,当时已往返垃圾转运站3回。“我主要负责街面垃圾清扫,几乎没有一只垃圾桶里垃圾归类得清楚的,只有一些饭店会对餐厨垃圾进行专门收集。”环卫工人说,市民在丢垃圾时不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垃圾,到了清运环节也没时间再细细分类。“从4时开始到现在我就没闲过,还有部分街区的垃圾没有清运,哪有时间给垃圾分类?”不少环卫工人表示,就算他们把垃圾进行归类,拉到转运站还是进到同一个口子压制,成了无用功。
转运站的垃圾压制口处有两台机器,其中一台未在运行的机器前堆满枯枝落叶,还有些泡沫板和塑料袋。另一台运行中的机器,在对进到站里的垃圾进行压制,但凡有环卫工人骑着垃圾清运车前来,都将车斗里的垃圾一并倒进,可回收与不可回收的垃圾全都混在了一起。
操作压制机的转运站工作人员说,每隔几分钟就有垃圾清运车来到转运站,压制前再对垃圾进行分类根本来不及。“就算要垃圾分类,也该将程序提前,不可能到最后压制处理了再来分。”工作人员说。在市区金磐路垃圾转运站,看到的是相同情况,拉进来的垃圾没有分类,就扫到机器里进行压制,压制口处还残存许多塑料袋、塑料桶和菜叶。
不少分类垃圾桶成为摆设
市区街面上可见的垃圾桶,很多都已按可回收、不可回收分类设置。八一南街上,环卫工人张阿姨正对广告箱式垃圾桶里的垃圾进行清运。箱体内不可回收的那只垃圾桶横倒了,市民丢的垃圾根本没有进到桶里。另外一只可回收的垃圾桶里,不乏一次性餐具、烟蒂等不可回收垃圾。张阿姨说,垃圾混乱丢在一起的情况很普遍。采访时,就有路过的市民将矿泉水瓶扔在不可回收的垃圾桶里。
部分小区甚至没有分类垃圾桶。保集半岛小区还算好,入口处宣传橱窗上有垃圾分类的相关介绍和分类方法,也有分类垃圾桶。不过当记者走到小区别处时,发现分类垃圾桶就变少了。“小区里分类垃圾桶还不够多,没有做到全覆盖。看了宣传想着给垃圾分类,分好类了在楼下又找不到分类垃圾桶,还得提着垃圾在小区里转。”住户陈女士说。
城中村的情况更不容乐观。后城里星虹巷不到200米,设置了两处垃圾丢放点,所用的垃圾桶是普通的塑料大桶,每处3只,以红、绿颜色区别。尽管塑料大桶的容积较一般垃圾桶大得多,可仍不够承载生活垃圾用量,6只垃圾桶全装满还有许多垃圾堆在地上。这些塑料大桶本身无标识是可回收还是不可回收垃圾桶,桶内和地上的垃圾也完全没有分类的迹象,塑料袋、纸板、塑料瓶、餐厨残余等混在一堆。何宅有许多摊位,卖各种食品、蔬菜瓜果和生活用品。几处垃圾丢放点用的也是塑料大桶,丢在其中的垃圾同样未经分类。
市民垃圾分类意识有待提升
记者就日常生活中有无垃圾分类习惯随机询问了多名市民,蔡女士的回答很有代表性。“近些年来垃圾分类的宣传氛围很浓,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垃圾分类,但做好垃圾分类还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蔡女士说,目前垃圾分类在她脑海中留有印象,但还未形成一种自觉的行为习惯。
市民黄奶忠是婺城区琅琊镇人,他在南国名城小区做了3年保洁工作。他说,相比他的农村老家,城区垃圾分类仍有差距。“在老家,村里给每户人家都发了两只桶,一只放会烂的垃圾,另一只放不会烂的垃圾,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和适应,大家把垃圾分得比较清楚了。但我在南国名城工作的3年多时间里,小区里分类垃圾桶不多,而且住户分类丢放垃圾的习惯几乎没有。” 在黄奶忠刚刚扫出的一簸箕垃圾里,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混在一起。
黄奶忠说,农村目前有一些垃圾分类车,将农民分好的垃圾分门别类清运。市区的分类垃圾清运车数量不多。不论在国贸街垃圾转运站还是金磐路垃圾转运站,分类的垃圾车很少。在市环境卫生管理处江南一所旁,有一处专门负责修理垃圾清运车的门面,修理人员称分类的垃圾清运车很少,车斗多是一箱式的,有时环卫工人会自行套上几只大的垃圾袋进行简单归类。
分类收集的垃圾清运车数量如此有限,这样一来,哪怕垃圾分类的前置工作做好了,清运、压制时如何确保不再混成一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