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的任正非仍在“体验生活”?近日,任正非独自在虹桥机场排队等出租车的消息爆红网络,但在很多人眼里,这显然是一种“不合身份”的举动。虽然不久前任正非就曾在机场摆渡车上被拍到,但我更愿意相信这种低效的出行方式只是偶尔为之,而不是任正非生活的常态——— 作为中国巨头级科技公司掌门人,即便他有这种意愿,也没有这种自由。
由于这几年突飞猛进的发展,尤其是在终端业务上的巨大成功,华为的曝光度、认可度与日俱增,这是任正非出行在网络爆红的重要原因。就在最近,华为发布的最新款高端智能手机备受关注。实际上,从2015年年报来看,作为新的增长引擎,移动终端收入在华为三大业务板块(运营商、企业、终端)总收入中的占比只有33%,但由于该板块业务直接与个人消费者接触,它的成功对于华为知名度的提升是非常巨大的。
观察华为这家企业以及任正非的企业战略,终端业务是一个非常好的切入口。借助互联网的风口,以小米为代表的新兴企业野蛮生长,使人怀疑,互联网时代好像改变了商业的竞争逻辑,像华为这种苦干出来的传统企业好像随时会被超越。不过,华为在终端业务上的巨大成功说明这只是幻象。实际上,“风口论”的存在和成功只是从侧面指明了华为企业战略和文化中具备的常胜基因:一、企业应保持危机意识,而华为好像是中国最有危机意识的企业。诺基亚的“濒死”是事实不是玩笑,任正非从来不讳言危机和死亡,他会把一本叫《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的书拿来送人。至于谈到“风口”、机遇,我们要看到,时代机遇并没有厚此薄彼,和小米一样,华为的腾飞其实也是站在了同样的风口上,而华为之所以能把握风口,与其与生俱来的危机意识不无关系。
二、极端的“风口论”实际上是一种机会主义,机会主义是华为所竭力反对的,它没有办法让企业具备核心竞争力,而华为重视技术的传统,以及多年积累的技术优势,是华为最为可靠的护城河。单纯依靠风口成长起来的企业,风口之后要么补课,要么被淘汰。华为是一家有战略耐性的企业,即便在当下和苹果、三星、小米的竞争中,也在强调不要迷失自己,对手的优点要学习,但华为拒绝“盲目对标”。华为副董事长兼轮值C E O郭平很好地概括了华为的成功,他指出,华为近些年的发展,受益于数字经济发展背后庞大的IC T市场,同时也是华为多年来聚焦主航道、厚积薄发的结果。
以上两点,从企业战略、文化的层面解释了华为的成功。任正非是有远见卓识的企业战略家,他赋予华为的文化是多元的、丰富的,总的来看,华为是一家拼出来的企业,任正非用著名的“狼文化”给华为拧紧了发条,但他不拘泥教条,他甚至不满足于现代公司治理的一套通用规则,为了防止企业固化,他善于打破企业内部的平衡,创造新的平衡,手段则因时而异。2015年,华为有近18万员工,对待这样一个“笨重”的帝国式公司,任正非想的是如何变通,如何用非常的手法激活每个员工的动能和创造力。华为自成一体的管理战略是由任正非所主导的,其鲜明的“人治色彩”,是它独到、神秘、饱受争议的原因。
未来华为面临的挑战是两个,一是国际化的深度推进,二是任正非必须面对的接班人问题。就国际化来讲,华为70%业务在海外,本就是一家国际化的公司,未来的国际化更多意味着产品和服务品质的进一步夯实和提升。实际上,欧美等国对于华为品牌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并不比国内差,华为的终端产品在欧美卖得甚至比在中国贵。从长远看,接班人问题可能是任正非更需要考虑的问题———任正非无疑是华为的灵魂人物,一旦任正非因为某种原因离开华为,华为的前景就可能遭到挑战,这不是说新的管理者能力不够,而是说新的管理理念和风格必然会发生重大变化。不过就目前来讲,任正非有充足的时间解决这个问题,而他的选择,将决定华为能否继续保有常胜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