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十三五”末,我国机器人产业集群产值有望突破千亿元。据不完全统计显示,国内现有近40家机器人产业园(在建、筹建),并且各地大多大力倾斜包括资金补贴在内的优惠政策,意欲抢滩机器人产业。
珠三角则凭借作为全国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的优势,以需引供,通过吸引大量机器人企业落地,带动产业发展迅速。依照国家有关机器人产业的“十三五”发展规划,自主品牌机器人国产化率要达50%以上。此外,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销量将达到15万台,保有量达到80万台;到2025年,对应的数字要求提升至26万台和180万台。
要达到以上两个目标,并不是那么容易的,首先,当前机器人行业鱼龙混杂,企业多是小企业,不少更是带有投机性,企业停留在简单拼凑、复制和山寨的初级阶段,导致高端产业低端化。
其次,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应用系统开发不足也较为落后,导致产品层次不高,难以有效满足需求。
以工业机器人为例,据前瞻产业研究院《2016-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产销需求预测与转型升级分析报告》显示,我国工业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大部分依赖进口,这些零部件占到整体生产成本70%以上。比如,精密减速器国内高价购买占到生产成本的45%,但在日本仅为25%,进口成本过高导致国产机器人整体缺乏竞争力。
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十三五”期间,中国机器人产业将面临一轮洗牌,恐有相当大比例的散、小、弱企业遭到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