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中国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发展概况和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状况的归纳总结,透过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环境的变化,新常态下关注新视点的变化可以得出:未来,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发展将产生巨大变化,绿色节能成为行业发展的新推动力。行业整体发展具有如下趋势:
行业整体发展趋势
伴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从高速、超高速向中高速变化。面对中国建筑市场整体产能过剩状况,中国房地产市场持续调控,中央对兴建楼、堂、馆、所的严格限制,以及中央强力反腐的要求,加上中国建筑设计近几年超常规的企业数量、人员队伍的扩张,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发展面临严峻形势。虽然,从统计报表看,2014年全行业营业收入、利润等指标有所增长,但新签合同额大幅下降,整体达到67.68%,勘察设计新签合同额下降54.63%。调研发现,2015年这一趋势更加突出。建筑设计行业整体面临任务不足,市场竞争激烈,业务规模受到强烈冲击,行业整体发展面临下滑趋势。
为了保生存、稳增长,各建筑设计企业纷纷想办法,挖潜、扩张、积极应对。无奈,由于整体建筑市场疲软,新投资项目大幅减少,房地产市场复苏有限,加上国家为实现稳增长投资的领域基本是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项目,与建筑设计领域吻合度有限,建筑设计企业扩张十分有限。而工程勘察设计收费价格标准放开,更增加了建筑设计企业市场竞争的惨烈度。建筑设计行业的企业数量占比、人员队伍规模,已成为制约整个行业发展的弱势因素。
市场规模的下降,势必影响到企业效益的下滑。从调查情况看,绝大部分建筑设计企业面临生产任务不足、新接任务急剧减少的状况。即使在手项目也进展缓慢,客户反复修改,不急于要图,收费困难成为新常态。企业效益普遍下滑,人员队伍出现波动,减薪、取消或降低奖金,甚至裁员时有发生。纵观全局,这种局面不是一时可以改变的,中国建筑设计行业未来3年~5年将面临整体下滑挑战,需全行业高度关注,适应新常态、关注新视点、运用新思维,寻找新的增长点,积极迎接挑战,是未来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中心任务。
业务架构重塑趋势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加快实体经济发展、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强调“三个转变”:把外贸拉动、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内需驱动;把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为辅的经济结构转变为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经济结构;把高污染、高能耗、低附加值的产业转变为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三个转变的第一个转变就是改变以往外贸拉动、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方式。投资拉动在建筑行业体现得尤为突出,国家经济发展方针的转变,必然对建筑行业规模发展带来利空,建筑设计市场规模缩小成为未来的趋势。目前,建筑设计企业承接的项目停建、缓建的情况时有发生,行业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扩大内需,需要建筑设计行业更加注重建筑产品的品质提升,需要更加专业化、精细化;加快实体经济发展,又为扩大建筑产品规模及类型提供了可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也会引起建筑行业的巨大变化。建筑设计必须要融合新兴产业催生的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这对建筑设计企业接受新知识、整合资源的能力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四位一体”转变成“五位一体”,即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新增的生态文明建设与建筑设计行业关系密切,建筑设计行业在其中承担重要角色。建筑设计决定建筑的特性,只有在设计阶段先行考虑到绿色、低碳、环保,考虑到人、自然、建筑的和谐统一,才能实现建成绿色环保建筑。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对建筑设计行业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综合分析国家的宏观政策,未来建筑业的发展趋势将会是建筑规模发展趋缓,但是建筑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会逐步增加,建筑的品质需求将会超越量的需求,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建筑设计企业面临机遇与挑战、发展与衰败并存的局面,企业发展战略选择的正确与否,将直接关乎企业兴衰存亡。在目前的这个历史节点,建筑设计企业方向与目标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建筑设计行业的内外部形势的变化和市场竞争的结果,将会引起行业的变革。行业格局将会发生变化以适应新的国家大政方针和市场环境,目前行业中以规模划分的大、中、小企业分布格局将会打破。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大型企业和在某一领域独领风骚的特色企业将会在未来市场中占得先机,获得很大的发展空间。将会有一批建筑设计企业通过各种适合的方式向这两个方面聚集。没有综合能力和自身特色的建筑设计企业将面临更加不利的生存发展环境。未来建筑设计企业两个主要发展模式:做强做大的综合化发展模式和专业化特色化发展模式。
技术支撑引领趋势
随着社会发展、人类分工的日益细化,不同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伴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同建筑需求也不断涌现,它们的出现丰富了人类社会活动空间,为建筑设计市场带来新的机遇。这些新出现的建筑因使用功能不同,设计工艺、技术要求也不一样,设计师考虑的内容也存在较大差异。建筑设计企业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在某些领域、专业加大技术投入,形成这些领域、专业企业的技术优势,占得市场先机,形成技术支撑引领发展新趋势。
建筑设计除了追求建筑创作艺术性之外,对建筑结构、机电以及各类专项的要求不断提高,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运用成为衡量一个建筑设计企业未来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准。许多具有发展远见的建筑设计企业主动加大科技研发投入,预判领域、专项、技术发展趋势,主动提前投入研究,形成自己新的核心竞争力;新型建筑特殊工艺技术、超高层技术、新结构技术、绿色节能技术、BIM技术运用、智能化技术等已经成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利器。建筑设计企业依靠技术引领、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新常态。但是也应看到,2014年全国建筑设计企业科技活动费用支出仅占营业收入的1.33%,低于全国勘察设计行业平均水平,表明科技创新引领发展空间巨大。
生态绿色节能趋势
未来优质建筑应该是在环境友好的基础上为人们提供良好生活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型建筑。要建成这样的建筑,必须让生态文明理念成为房屋建筑中各类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有关部门更多地推出支持绿色建筑设计的政策,也需要各专业领域人才的共同探讨。由财政部和住建部2012年4月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将通过建立财政激励机制、健全标准规范及评价标识体系、推进相关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等多种手段,全面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随着2014年末~2015年绿色建筑正式进入“深绿”阶段,绿色建筑发展和建筑设计行业的结合已进入了新的阶段,成为新的发展趋势。
发展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而建筑在其形成及运营过程中以不同形式表现的大量消耗、改变和转化自然资源的过程,无疑会对各方面环境造成影响,也势必影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建筑师以及设计师已经意识到,只有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手段才能减轻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较更注重事先考虑建筑对环境的尊重与适应。其次考虑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应用、高效利用可再生资源以及考虑营造更为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空间等。
建筑物的循环再利用在资源紧张的21世纪已成为一个有潜力的课题。这使一些建筑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开始从另一个绿色角度考虑是否能利用现有的资源对已有的建筑物进行加工利用,减少建筑资源的浪费,为房地产企业在满足市场客户需求的基础上,降低相关的建筑成本。通过对建筑物的循环再利用和再生设计,一方面可以避免和减少建筑建造过程中某些稀缺资源的使用;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在建筑物使用过程中植入人性化理念,如采用绿色生活理念,利用相关可循环利用和再生的能源,利用太阳能进行取暖、供热水,利用废水再循环技术等,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达到节约能源、降低居住者的生活成本的效果。而随着能源管理模式逐步被社会认可和推广,新的环保政策出台将提高建筑建设及运营成本,新的激励政策将为建筑设计向生态方向发展提供动力。
行业品牌竞争趋势
2014年7月10日继国家发改委《关于放开部分建设项目服务收费标准有关问题的通知》(发改价格[2014]1573号)发布不久,又于 2015年2月11日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放开建设项目专业服务价格的通知》(发改价格[2015]299号)。明确在已放开非政府投资及非政府委托的建设项目专业服务价格的基础上,全面放开实行政府指导价格管理的建设项目专业服务价格,实行市场调节价。取消收费标准后,建筑设计成果如何在市场中定价成为每个建筑设计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作为为市场提供技术服务的乙方,建筑设计企业在设计费议价过程中一直处于劣势地位,随着设计收费的全面放开和市场萎缩,设计企业一定会经历一个相对困难期,建筑设计企业在市场中如何生存发展、如何做差异化、如何去同质化是每个建筑设计企业必须面临的选择。根据行业发展特点、参考国外先进国家的现实情况,我国未来建筑设计市场设计品质、企业品牌是影响设计价格的重要因素,企业品牌在企业所有内在元素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
建筑设计行业在分化,业内单位面临经营模式、业务形态、竞争力要素的深刻转变,在这个转化的过程中,品牌经营将成为引领建筑设计院转型变革的重要力量。对于我国建筑设计单位而言,资质源于计划经济,品牌则存在于不断成熟的市场经济中;资质的实质是行业壁垒,品牌的实质是差异化竞争。对于建筑设计单位而言,品牌是资源、是能力、是竞争优势。作为智力服务型企业,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源、重要资源。
塑造、宣传、提升是我国建筑设计单位推进品牌经营的三部曲。传统的以任务为导向、产值为标准的运作模式需要摒弃,取而代之的是以经营为导向、价值创造为标准的运作模式。在这样理念的指引下,从企业的战略高度、核心竞争力培育角度、企业价值增值的角度构建品牌的运作体系,通过艰苦卓绝努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塑造企业的品牌。
产业化、工业化趋势
2014年7月,住建部颁布《关于推进建筑业发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见》(建市(2014)92号)文,提出“促进建筑业发展方式转变,积极稳妥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等各项改革措施”。实现房屋建筑的产业化、多样化、工业化,将是未来建筑业的发展趋势。
以建筑产业化、工业化的方式重新组织建筑业是提高劳动效率、提升建筑质量的重要方式,也是我国未来建筑业的发展方向;随着全社会对环境日益重视,建设过程的环保成本将会逐步提高,如何减少建筑的建设过程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建设成本将是整个行业必须面对的挑战;随中国社会老龄化的到来,青壮年劳动力资源将会逐步减少,建筑建设过程中人工成本也将越来越高;现代化的设计手段(BIM)、三维协同设计以及行业预制能力发展,有效降低异形预制件的生产成本,能够有效解决建筑行业产业化、工业化对建筑个性的影响……以上这些因素对建筑产业化、工业化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建筑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科学合理地组织施工,发展施工专业化,提高机械化水平,减少繁重、复杂的手工劳动和湿作业;发展建筑构配件、制品、设备生产并形成适度的规模经营,为建筑市场提供各类建筑使用的系列化的通用建筑构配件和制品;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模数协调、公差与配合、合理建筑参数、连接等),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实行科学的组织和管理,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和信息管理系统,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信息化、网络化趋势
建筑设计行业信息化发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经营管理的信息化;二是建筑设计技术手段信息化。
2015年7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未来3年~10年“互联网+”的发展目标,提出了创业创新、协同制造、人工智能、绿色生态等11项重点行动,并部署了相关支撑措施。
伴随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设计企业纷纷推进适合自身特点的信息化平台建设,通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向全行业、全社会的信息延伸与互为利用,企业自动化办公、设计流程管理、设计计划管理、生产统计、项目经营统计系统、投标平台、决策支持系统、企业知识库等基于企业信息平台的信息子系统,有力地提升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水平,大大提高了企业运营效率。企业决策者、管理者、普通员工通过企业信息化系统共享社会、企业资源;新理论、新知识、新经验、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等信息的共享与在工程实践上的运用程度,直接关系到行业企业的发展速度与技术提高水平。此外,“互联网+”技术有利于行业开展统计、评价、评优等诸多管理工作,提高了行业的管理水平。信息化降低了企业内部交流成本,使企业各层面的个人资源与企业资源进行有效结合,保证企业高效运转。
“互联网+”将重构整个建筑设计行业生态圈,除了现有的实体建筑商,还将诞生一批依托互联网平台的软硬件供应商、网络服务商、专业咨询服务商、征信机构、金融合作伙伴等数字建筑商。因此,建筑设计行业信息化在新技术和新设备材料运用、新服务模式、施工配合服务、大数据处理等方面都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前景广阔,这将带动建筑设计行业的创新发展与整体进步。
BIM技术的参数化、数字化建模功能可以为制定统一的建筑模数和重要的基础标准提供模拟数据。BIM技术的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及优化性等特点可以合理解决标准化和多样化的关系问题,有助于建立和完善产品标准、工艺标准、企业管理标准、工法等,为不断提高建筑标准化水平提供有效手段。特别是随着建筑全行业的发展,对建筑设计企业的工程建设造价控制、建筑运行维护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BIM技术为建筑设计的后续延伸服务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
以信息化为基础的协同设计,将会大幅度提高建筑设计企业生产效率,减少设计成果的差错率,提高设计成果的准确性,提升行业设计水平和设计质量。
专业化、个性化的趋势
在本轮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建筑设计行业受到较大影响,行业许多企业的生产经营业绩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但也有一部分企业保持良好发展态势。通过调研分析发现,发展良好的企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专业性强、专业领域技术优势明显、行业同质化程度低;二是业务领域契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三是提供个性化服务。
建筑设计行业企业众多,行业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大部分企业的业务范围相同或相似,行业内部竞争激烈。国家削减楼堂馆所建设、房地产行业不景气对建筑设计行业产生较大冲击,造成全行业业务下滑。但有些领域依然保持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如医疗、养老、康复等民生工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机场、城市轨道交通、综合管廊、铁路、港口,新兴产业中的数据中心、电商物流、保税物流、新型能源等。以上领域都将给建筑设计行业提供新的市场机遇。此外,高端策划、咨询服务、项目后评估、设计总包服务、全过程工程技术服务等还有较大市场需求。承接这些项目需要建筑设计企业具有更强的专业性、综合服务能力、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在未来发展中,企业应针对市场需求和自身资源优势,通过市场细分确定自己的市场目标,选择一个或多个专业细分市场做深、做精、做新;完善企业服务体系;拓展企业服务范围;增强专业性和服务能力,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市场化、资本化趋势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市场对建筑设计企业的要求也在悄然变化。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许多建筑设计企业在市场承揽设计、施工承包项目时,部分业主要求建筑设计企业参与项目投资。那些具备资本运作能力的企业就能在市场中占得先机,在获得技术服务利润同时,还能获取资本运营带来的丰厚收入,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盈利模式,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利用建筑设计的技术优势参与项目的资本运作,获得项目更大的话语权,左右项目的利润分成,将是建筑设计骨干企业承接项目的重要方式之一。企业的融资能力、资本运作能力将在发展过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不仅需要技术人才,而且需要一批懂得资本运作的人才。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的通知》。该文件的出台,有利于公共服务设施投融资的市场化供给机制创新,为改善民生增添新的动力和活力。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下,政府以运营补贴等作为社会资本提供公共服务的对价,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减少各级政府性债务,化解其债务风险,有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增强经济增长动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势必会扩大对公共服务项目的设立与资金投入,也为建筑设计行业扩增业务带来有利影响,为建筑设计企业参与项目投资创造有利条件。
上市是企业筹措资金的重要手段,行业内许多企业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近年来,建筑设计企业在资本市场空前活跃,2014年,苏州工业园区设计研究院成功上市;江苏华源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三版”挂牌成功。2015年,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借壳上市;2016年,苏州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上市。此外,中国建设科技集团正在积极筹备登陆资本市场。上市已经成为综合型、实力型企业谋求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带动和促进建筑设计行业的整体发展影响颇大。
“走出去”国际化趋势
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建筑设计市场的竞争,既可消化行业过剩生产力,又能提高国内建筑设计企业技术及管理水平。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出访中亚和东南亚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这也为中国建筑设计企业创造了向海外发展的机会,依托中国海外投资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市场,并推动行业、企业培养一批技术、管理人才。与电力、冶金、交通、轨道等设计行业相比,建筑设计企业国际化步伐迟缓。建筑设计企业应吸收其他行业企业“走出去”的经验,积累后发优势,真正了解国际建筑设计市场的游戏规则及项目所在地的地域特点、行政管理规定、技术标准以及技术规范。
建筑设计企业也可以通过国际化的兼并重组,实现技术、管理、国际客户资源共享的目标。例如,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完成对美国威尔逊室内设计公司的全资控股并购,借此填补了其在酒店等高端室内设计领域的业务空白,业务向价值链高端和产业链前端延伸,有助于实现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加速向国际化模式运营转变的战略目标,提高业务总量,扩大业务,增强市场话语权,提高国内外市场品牌影响力。又如,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收购了新加坡CPG集团的全部股权,成为其全资股东,不仅直接拥有了成熟的海外业务拓展平台,而且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延伸完善中国企业在世界建筑工程市场的产业链条,推动中国建筑设计的国际化进程。此外,中国中元成立中法声学工作室、IG工作室(医疗)也是一种有益尝试。
跨界融合重组发展趋势
面对国家经济结构调整,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建筑设计企业在强化建筑创作、提高建筑设计品质的同时,积极寻求企业业务拓展;技术融合、跨界发展成为企业发展重要途径,企业通过自身培养、人才引进、兼并重组等方式完成企业技术的储备、业务领域的拓展。
建筑技术、绿色生态技术、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智能化技术与建筑设计的融合,BIM技术的运用等为建筑设计注入新的内涵与活力,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新手段,推动提升建筑设计水平和建筑设计技术含量。建筑设计行业技术的融合将会改变未来建筑的发展,绿色节能生态建筑、数字化智能建筑、装配式建筑等将会为人类更加美好的生活提供活动场所。
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的方式和理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由关联业务兼并、重组发展到以产业链延伸为目的兼并、重组。例如,建筑设计企业兼并工程公司、具备建筑工程承包能力的建筑设计企业兼并与所承建项目相关的设备、材料研发机构以及生产企业,为产业链的扩展延伸打下坚实的基础。此类兼并、重组为建筑设计企业真正转型升级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