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环保市场风起云涌,PPP界更是十分火爆,然而热现象冷思考,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二法天下什么意思?8万亿投资各种项目如何消化?第三政府信用问题如何解决?第四低价竞争局面怎么破?……一系列问题成为环企搞定PPP项目的棘手问题。
“2016年(第十四届)水业战略论坛”就PPP话题设置高端对话,E20环境平台高级合伙人、E20研究院执行院长、北大环境学院E20联合研究院副院长薛涛与北京东方园林生态股份有限公司业务投资拓展中心总裁黄吉欣、康达国际环保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总裁王立彤、E20特约评论员罗桂连、E20特约评论员王强共同“吐槽”、论道、建言,看传统水务公司和水务投资公司,在新的领域下如何谋求发展?
从左至右:薛涛、黄吉欣、王立彤、罗桂连、王强
大咖眼中的PPP
黄吉欣:PPP是大势所趋
对于PPP,我想用两句话表达我的两个观点。第一句话PPP是将来的大趋势、大方向,它解决了重建设轻管理的问题,解决了按效果付费的问题,解决了企业的长期发展问题。第二个观点,融资仍然是一个大问题,刚才几位专家都提到了融资的问题,我相信今年PPP项目的融资应该会有新的举措,新的进展。比如说绿色金融、项目收益债等。
王立彤:搞定PPP要找准需求
康达一直在市政水务投资和运营领域,一直做这个行业。PPP对政策环境、商业模式的创新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机会,扩大了我们的领域。
可能有所不同的是,我们在这个行业做的时间比较长,但是在新的形势、新的需求下,有跨界的进来了,我们必须走出去,这是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我们觉得现在的机会非常好,也很难得。
现在风很大,环保行业被诸多关注,政策面、资金端、平台、项目、需求都很关注。但是我想,在这个时候,作为企业,应该更加注重什么是真正的需求,比如说PPP政策的出台和导入,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如果我们对真正的需求不能够做出判断和响应的话,就很难发展。金融和实体的关系,实体的地位怎么确认,一定要搞清楚。
罗桂连:道阻且长,多个问题待解决
PPP是公共治理问题,不是工程建设问题,也不是投融资问题,它是长达几十年,涉及到多方不同利益主体的公众治理问题,要求政府,社会资本,包括与社会资本相关的各种类型的服务商,设计单位、建设、运营、施工等,包括社会公众之间形成比较好的机制,最重要的是机制建设。
PPP是非常理想化的东西,它是意识形态的东西,我们可以以PPP的精神指导实物,但是不能说任何一个项目能够真正做到PPP追求的高度。PPP的机制很难:首先要把项目相关的风险合理分配到最能承担风险的利益主体,并且还长达几十年,这个东西能到位吗?从项目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到最后移交长达几十年的周期的成本的最优化,难度也是非常大的。
大家面对PPP的时候,可能还是要掌握PPP的精神内核,结合项目情况,一个一个项目认认真真扎扎实实探索,才能真正做出真正示范性的项目。
国内PPP的发展,我感觉有几个方面需要弥补:一是法律机制不足,现在发改委、财政部分头立法,他们立法各自有各自的亮点,希望两个立法能统一起来。除了专门立法以外,现行相当多的法律法规也要根据PPP的精神进行修订才能适应这种变化;
第二,PPP项目都是资本密集型项目,我在保监会一直在探索怎么样找到产业投资者,我们不太希望中间搞很多环节的金融产品,希望能比较直接地对接产业产品,降低运作成本,更多地支持基础设施投资,目前确实还没有找到合适的途径。这个还需要在座各位和全行业努力;
第三,PPP项目中有很多主体不是市场化主体,包括地方政府的行为,没有达到PPP要求的平等协商的要求,现在很多设备资本,也不是市场主体,最后造成没有问责机制的后果,就破坏了市场规则;
第四,原来的公共事业都是按照运营成本建立收益机制的,怎样实现规模事业全程化,包括投资人机制、监督机制等,都是PPP很重要的点。
王强:PPP好的资产很少,能把资产做好的人也很少
我对PPP有一点认识,这两年PPP趋势势不可挡,PPP是中国基础设施主要的措施,环保产业是未来的重要的支柱产业。关于PPP,不管怎么做,最主要的是看几年以后的效果怎么样。
现在PPP项目推行的阻力,我认为有三种原因,首先我们国家各个地方还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的边界是不能确定的,项目边界也不能确定,并且行业的标准不断提高,今天能满足政府的要求,说不一定过5年政府又新开单子了;第二本身政策非常多,矛盾的地方非常多。过了两三年以后,就有很多问题了,甚至包括财务、会计准则等等都会有问题;第三,总体来说,社会资本还是太弱,这个需要培育。现在PPP好的资产很少,能把资产做好的人也很少,大家还是要拭目以待。
如何看待二法天下的局面
黄吉欣:冲突由来已久,但发展是硬道理
我们项目运作过程当中,这个问题还是很突出的,两套体系的确增加了很多成本。相对好一点的是,中央还没有一个非常确定的说法,地方政府领导可以在一些问题上有所协调,有所表态,所以我们的一些项目才能够往下推进,否则的话,确实是两套体系打架。
我有几个观点:第一,其实中国的政策之间,甚至法律之间的冲突应该是由来已久了。我自己亲身经历好多过,比如说最近的,政策性银行对贷款要求是国资50%以上,国资控股,但是PPP的模式要求社会资本控股,这就产生了矛盾,我们几个项目都受到过影响。
第二,在环保领域,政策打架的问题由来已久,并不是只在现在,这个有一个途径,就是在选择边缘里解决掉。
第三,中国是条块分割,条上虽然有政策,块上实际上还是有一定自主权的,总是要做事情,总是要发展,总是要解决生态问题、环保问题的,我相信这个问题一定有法律的道路。
王立彤:拉动环保的大船,只需要一个监工
前两天看书有这么一个故事,经济学家张五常,抗战的时候,随父母到重庆,看到纤夫拉船逆流而上,旁边有监工,谁偷懒或者步调不一致就要挨监工的鞭子。张五常后来就琢磨这个事,监工是谁请的呢?一般都是船主请的。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他得出一个结论,监工应该是纤夫共同请的,因为有监工在这里维持秩序,协调大家的动作,对纤夫来讲是成本付出最小的模式和方式。现在市场化的环境之下,我们这些企业也是在承载行业的大船逆流而上,我们有我们的彼岸,有我们的目标的。在这个过程中,维护好的市场环境是我们纤夫们共同的愿望。法律和法规是构成这个环境重要的不可或缺的要素。
现在所谓二法天下,出了两个监工,一人拿一把鞭子,对环境的构建是不利的,我相信任何层面都不希望出现这样的高成本、低效率、还有一定风险的环境构成。最终环保产业的PPP模式在我国想要用好,还需要规范法制环境。
罗桂连:立法求好不求快
我有一个观点,虽然我们现在做项目,呼吁有高层次的法律出来,但我认为,一旦法律通过之后,在国内会起到很强的约束作用,如果立的法律不好,不如不立法。行业人士还是要发挥主动作用,在立法过程中把符合PPP精神的东西纳入到体系中,特别是市场已经达成共识的东西。现在条件还不成熟。
第二,在目前的状况下,还是有一些解决方案的,虽然发改委、财政部出了很多文件,最高层面的文件是部门规章。在我们国内立法体系中,部门规章跟地方性法规是一个层级,在某种意义上,地方性法规起到的作用可能比国家的更有效。我们可以尝试推动一些地方性立法,来做示范性立法。
王强:立法应明确各方利益
我们在这个行业时间蛮久的,希望有关部门多听专家的意见,不能稍微不一样就不让我们做了。
薛总讲的二法天下主要是两部法,一个是特许经营管理办法,第二个是财政部的PPP法。现在有人讨论发改委和财政部都是什么责任,但没涉及到这个法律最根本的内容。我们经过多年研究发现,特许经营和PPP不是一回事。现在的PPP主要解决没有收费机制的,或者所谓非经营性公共产品政府采购的问题,它是政府采购方法的一个模式;特许经营法主要解决的是有老百姓付费机制的方法,不是政府采购,企业服务的对象实际上是直接用户。现在的两部法律将这两个问题统一在一起了。现在的问题,这两个法,一个是政府付费,问题出什么地方?特许经营管理办法没有规定老百姓怎么付费,具体到项目上,无法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保证企业收益。我们立法应该明确政府、企业、老百姓三方的利益,现有的两部法应该互为补充。
民营资本和传统企业如何借东风
黄吉欣:整合治理理念拆分收费机制
水务领域,东方园林是一个新兵,对于这个领域,我们思路是这样的:现实中中国的行政体制,导致了九龙治水现象非常明显,我们希望根据水务的特点,在流域、区域上综合解决问题,提出来三位一体的理念——景观+环保治污+市政水利。我们希望通过做一个事情,能把景观、治污和水利的几个功能全部实现。
收费机制进行了拆分,使用者付费的,就按照自来水、污水厂的机制跟政府谈,来计费如何付费,年限为25年到30年;无法采用使用者付费方式的,一种是包在水费、水价中,但是往往造成水费、水价很高;另一种是用政府付费的方式。我们有几个项目都是按照这个模式在操作。
王立彤:兼顾内核与创新不要盲目做先烈
现在行业这么火热,备受关注的情况下,我觉得作为企业要注意三方面:一方面得有项目;作为企业我们需要平台;作为水务投资的企业,资金也要介入进来,分这三个部分完成整个动作,实现项目的落地。
作为企业、平台,首先要关注满足谁的需求?在满足项目、客户需求的同时实现自己的需求,并且给大家带来增值,满足资金对实体服务的需求。PPP受到如此热捧的情况下,有没有实现的可能?我认为是有的。环保产业是一个服务性质很强的产业,要成长为支柱产业,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创新。
具体到污水处理,我认为企业最后生存的条件,可能是要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别人做不了的事我能做,大家都能做的事,我做的又好又经济,这就是、竞争力。有这样的能力了,就能拿到好的项目,好的项目也不缺资金,再加上商业模式的突破,最终满足客户的需求。现在这个时候更加应该注重内核的历练,一味创新,恐怕就成了先烈。兼顾好内核与创新,才能走在前列。
罗桂连:连接一切各取所需
我把社会资本分成三类,一类是战略投资者。
第二是通过市场竞争出来的一批专业投资者,专业投资者应该是未来PPP很重要的主题。专业投资者分成几类,一是综合性投资运营商,其综合实力主要体现在资本运作能力上,我预计经过十几年的操作,这类投资运营商就是连接相关资源的平台公司;第二是大量的,围绕产业链各个环节上的专业公司。这一类公司做的好的话,也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另外还有财务投资人,他们对公共事业这块,不要求PE很高,只是要求长期稳定的合理回报,例如养老金等。有良好口碑的投资运营商可以得到财务投资人的信任。
大家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注意这几个词:专业、开放,要有合作的心态,要连接一切,要共享,让大家各尽所能,各取所需,这样投资者就会有准确的定位和发展空间了。
王强:政府和企业都要转型
PPP潮流来了,传统水务公司在PPP领域受到的冲击很多,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第一政府怎么看传统企业;第二PPP边界一定要清晰,一定要固定,如果无法清晰,无法固定,做PPP非常难。
我认为PPP来了,关键是看政府怎么干,怎么推动传统企业转型?要理清系统效率和执行效率的关系。传统企业也要逐步转型,一下子改过来,对行业的冲击也很大。有了这个想法以后,所有的创新、资本、合作、混合所有制等问题都可以解决。
“传统水务公司本身应该有它的发展空间,而且有它发展的必要性”,薛涛最后提到,“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他这样寄语今后的环保PPP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