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土壤环境状况总体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土壤污染严重,总的超标率为16.1%。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污染类型以无机型为主,有机型次之,复合型污染比重较小。从污染分布情况看,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长江三角洲、 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
过去两年,环保部密集出台相关的土壤修复政策,尤其是进入2014 年以后,污染场地的调查、评估、修复和监测的一系列标准和法规的制定和颁布,填补之前在土壤修复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法规的空白,对整个修复的产业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土壤修复政策频繁颁布
2012 年6 月,《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方案》获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首个获国务院批准的重金属污染治理试点方案。《实施方案》涉及规划项目927 个,总投资达595 亿元,其中土壤修复的投资规模或达200 亿元。由于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的问题严重,该项目有望成为全国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典范。我国的土壤修复行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土壤修复的产值与污染的现状不匹配,土壤修复行业年产值尚不及环保产业总产值的1%,这一指标在发达国家可达30%,对应的是超5000 亿的市场规模,预计在十三五期间,类似于湘江流域的大规模的土壤修复市场会逐渐打开,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传统的高度依赖于地方财政支出,并广泛应用于环保行业的EPC、BT、BOT 等商业模式很难在土壤修复领域有大规模的应用,土壤修复市场的爆发与商业模式的明晰具有直接的关系。污染场地的治理本身难以量化,修复过程不产生现金流,这些方面均与污水、大气处理等传统的环保领域有较大的区别,治理企业与房地产开放商合作进行“棕地开发”,明后年环保税出台后成立类似于美国“超级基金”的土壤修复专项基金等均有可能会应用于未来的土壤修复领域。
土壤修复市场空间测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