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首席经济学家、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绿色金融改革与促进绿色转型课题组核心专家马骏29日表示,资金流向污染型项目是因为那里更赚钱,需通过创新绿色金融体系机制,尽快改变污染型的投资结构。
在出席当日召开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16年圆桌会议时,马骏说,应对环境挑战和气候变暖,必须要采取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措施就是要改变投资结构。
他以中国为例介绍,污染很大程度上是由污染型的经济结构造成的,包括三个内容:第一产业结构,第二能源结构,第二交通运输结构。“所谓产业结构,举个例子,我国重工业占GDP的比重是主要经济体中最高的,而重工业单位产出所导致的污染是普通工业的9倍。关于能源结构,我国清洁能源占13%,这个比重是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而污染是清洁能源的十倍。”
马骏说,在中国的出行方式中,地铁出行的比例只有7%,也就是说90%以上的人出行都是靠公路出行。“你去发达国家一些大城市,比如纽约、东京、新加坡还有我国的香港,会发现大部分人出行都是用地铁。我在香港呆了十几年,我没有汽车,靠地铁出行。一样的运输量,私家车产生的空气污染是地铁的十倍。”
“这些例子很明显告诉大家必须要改变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才可能改变污染的经济模式。怎么改变经济结构呢?就得靠投资结构的改变,因为投资拉动其他的资源配置,只要资金去了这个行业,人力、土地、技术都会跟着去。”马骏说,那么过去为什么没有这么多的资金进入到清洁行业,而是进入到污染型的行业,主要是激励机制的问题,很多污染型的项目比较赚钱,资金可获得性比较容易。而清洁的项目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政府能出多少钱?算了一下,中央政府加地方政府,财政能拿出来钱差不多是每年2500亿元,恐怕也只能出10%到15%,也就是说85%以上的绿色投资必须靠民间资金,就需要一个绿色金融体系来激励动员大量的社会资本进入绿色行业。”马骏说。
他认为,目前,我国绿色债券的体系已经基本建立,未来需要构建绿色债券的环境及评价体系,包括第三方论证、绿色债券评级等等。他说,今年以来,绿色债券的发行量已经达到了300多亿元,在人民银行申请或者获批绿色债券的额度已经达到了1200多亿元。今年中国债券市场的发展是非常迅猛的。
马骏所在的课题组建议,建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他解释说,绿色信贷、绿色债券市场,这些都是债务融资。很多项目有资本金,因此建立股权类的基金是非常重要的。资金来源可以由多方募集,包括政府的资金、开发性融资机构的资金和各类民间和社会的资金。从投资范围来讲,主要投资于符合国家绿色发展和绿色转型要求的大中型中长期战略性绿色项目,有示范效应的绿色项目,包括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等低碳发展项目。此外是推动银行资金的绿色化。
马骏认为,需加大对绿色贷款的贴息力度,完善贴息机制。“为什么要搞贴息呢?就是用有限的资金来撬动更多的民间资金,这个做法在国外取得效果,国内也应该借鉴。”课题组还建议,开展绿色金融改革试点。
如果地方政府要推动绿色金融需从哪些方面入手?马骏建议,首先要建立环境目标和金融发展目标之间的协调机制。环境目标主要是指单位GDP的能耗,单位GDP污染物以及排放量降幅的目标,“这些目标在国家层面都有了,我估计在省里层面也会有,地方尤其到市这个层面也要有。”要达到这个目标,就要考虑有哪些投资才有可能实现这些环境的目标,通过建立什么样的金融机构,建立哪些激励机制来保证这些金融目标的实现。这里涉及到绿色产业基金、绿色保险等的建设。
“课题组建议在国家层面建立绿色产业基金,地方肯定也有很多机会,地方可以通过以地方财政投入启动资金,引入民间资本的方式建立本地的绿色产业基金,可以由金融机构用省市机构共同操作设立母资金,具体负责项目的运营和投资。”马骏说,还可以设立绿色担保基金,绿色担保基金的担保对象是符合政府绿色产业政策的企业,基金来源包括地方政府和社会资金。
“利用绿色债券市场为中长期绿色项目融资,像污水处理等很适合债券市场融资的项目,地方可以通过纳入重点项目名单目录给予贴息,给予一定的风险补偿,鼓励本地的项目通过债券市场进行融资。”马骏说,此外还可以通过绿色保险、碳金融试点、建立绿色项目库等办法,推进绿色金融体系的建立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