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刚刚上线的董明珠自媒体每日一更,目前点击数最高的是董姐给粉丝的一条语音信息,有3万人收听,2000多人点赞。可见董明珠才是最懂互联网思维的人,上头条算什么,直接自己挣流量。
自媒体只是董明珠上“两会”的槽点之一。在这种大佬扎堆的场合,别人只能搭车“两会”,可她生生把北京变成了自己的主场。会场上和雷军相谈甚欢,会场下炮轰对手美的,手机开机画面已经被遗忘,她又端出大松电饭煲搞了场百人试吃。你们都说空调库存高、卖不动,格力却悄然卖新能源汽车去了。
2015年空调业急剧下滑,全年销售跌幅两位数。格力虽然牢牢占据着市场老大地位,但销量也受到需求不振影响。格力2015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当季营业收入314.12亿元,同比下降22.52%,前三个季度总共实现营业收入815.23亿元,同比下降17.16%,全年负增长可能性极大。
根据中怡康统计,空调全行业库存超过4000万套,而2015年全年销量不过4100万台,这意味着2016年不开工都够卖了。包括格力在内,所有空调企业都在减产,美的12月几乎没有新出库,强制渠道清库存,可见库存压力之大。
面对恶劣的市场环境带来的压力,董明珠会如何做?这对格力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格力是中国家电业唯一一个靠单个品类做到千亿的企业,2014年营收1400亿元,仅次于海尔和美的。2013年,董明珠提出每年增长200亿的目标,此后连续两年,格力的销售增长牢牢锁定在每年200亿元,2012年格力营收1001.1亿元,2013年营收1200.43亿元,2014年营收1400.05亿元,几乎是踩着小数点完成任务。如此精准的增长节奏,不得不佩服董明珠对渠道超强的掌控能力。
格力每年200亿的增长大大透支了市场需求。2015年,空调业库存压力终于集体爆发,经销商被压货压得喘不过气,强势如董明珠也不得不放弃200亿增长目标。与此同时,格力开始转向多元化,董明珠亲自为晶弘冰箱站台,为了推广大松电饭煲,她在北京摆下饭局请来100多位消费者品尝米饭。董明珠会为格力小家电站台,这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
一旦空调引擎失速,格力如何保持增长?这是董明珠面临的最大问题。
每年增长200亿目标董明珠已经不再提,格力开始向多元化路线靠拢。
其实格力多元化绝对是正确选择,早几年格力就可以扩充品类,这样在空调市场转冷时就不会如此被动。放眼全球,从惠而浦、伊莱克斯到西门子、三星、索尼,所有家电企业都已经走上多元化道路,没有一家企业还在坚持专业化。以专业化为基础,在一个品类依靠技术实力做到实处领先后,必然要向其他品类延伸,收购兼并进入新产业。
格力要想实现董明珠提出的第二个千亿目标,多元化是必然的选择。3月6日格力发布公告宣布将收购珠海银隆新能源公司。从这个意义上看,收购珠海银隆太值了,这意味着董明珠终于想通,开始走捷径切入新市场。以格力的资金实力和制造管控能力,结合银隆的锂电池技术,在新能源汽车上可以迅速进入,借助政策东风占领市场。
收购兼并路线还可以复制到其他领域,买下更多优质资产,比如智能制造。虽然格力之前已经进入了智能装备,行业前景也非常好。董姐一直坚持自主创新,但格力在这个领域的技术储备和积累毕竟太浅,完全依靠自主创新很难在短时间内赶上。
要收购,董姐不差钱。财报显示,2015年第三季度末格力经营性现金流369.75亿元,同比增长69%,货币资金达到了惊人的840.4亿元,同比增长54%,创历史新高。即使纯粹从资本经营角度来看,这么多钱也该拿去投资增值。海尔斥资54亿美元买下GE家电部门,美的刚刚收购了东芝白电,而格力多年来在收购上毫无动作,作风大胆的董姐在这方面却非常保守。
从手机、智能装备再到新能源汽车,格力是不是已经多元化?3月5日晚,董明珠在参加《中国企业家》两会沙龙时再次强调,格力依然坚守专业化,“我们只是分成了几个不同模块,是为了技术更多延伸。”
换句话说,格力并没有放弃专业化。因为专业化是多元化的基础,对于技术驱动型企业来说,保持主营业务的盈利能力才有可能向外围拓展。
格力有足够的专业化基础。格力的盈利能力是家电企业里最高的,毛利率一直高于同行。2015年前三季度毛利率下滑了4个点还有32%。2015年前三季度,格力电器营收815.23亿元,同比下降17.16%,净利润99.53亿元,同比增长1.27%。
这才是董明珠最大的底气,手机卖不卖根本不是问题。格力的盈利能力不是眼下那些互联网思维可以比,难怪董姐可以继续放豪言:“在中国马云不能多,董明珠越多越好。”
董明珠能把空调上的成功复制到其他领域吗?2016年是格力的多元化元年,这将决定格力的下一个千亿目标能否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