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3297万千瓦,较2014年水平大幅度提高,新增容量再次领跑全球。但在靓丽成绩的背后,“弃风限电”、如何促进风电消纳等依然是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3月14日,就风电制造业是否产能过剩,如何解决“弃风限电”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明阳新能源投资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张传卫接受了中国网记者的专访。
“风电设备产能过剩是个伪命题”
张传卫认为风电设备产能过剩是一个伪命题。他说:“哪个行业都有产能过剩的问题,但如果技术进步了,就不存在产能过剩。”
“比如说,我们现在用的是3兆瓦或者5兆瓦,那1.5兆瓦是不是过剩了呢?不是过剩了,而是产业升级转型的一个正常过程,是企业市场行为。说产能过剩实际上是不懂。”
他表示,现在能源消费中的清洁能源比重还非常低,一年才增长1%,因此还有很大的市场空间和配比空间。
张传卫说,把能源和精准扶贫对接起来也会给风电企业带来很大的发展空间。什么能够扶贫呢?能源扶贫最好的就是风能和太阳能了,因为这些资源丰富的地区本身就是贫困地区,能够跟农民的扶贫脱贫、建设小康社会结合起来,还可以拉动这一部分人的消费。
如何根除“弃风限电”顽疾?
去年内地多个风电大省遭遇“弃风限电”,让风电行业受到重创。实际上,“弃风限电”早已成为风电发展的拦路虎,但由于去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用电量减少,风电和火电之间的竞争和博弈显得更为突出,因而2015年的弃风率无疑是最严重的一年。
对于“弃风限电”这个行业顽疾,张传卫认为,这个问题不是用电量下降才导致的,实际上是新旧能源的一个拐点。
他说,过去我们一直认为是风电厂和电网建设不匹配导致了弃风,当然也有这方面的矛盾,但实际上问题的根本还在于新能源处于配角地位的事实没有改变。
从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角度上来看,我们还是把新能源放在一个配角的地位,如果我们把它放在主角的地位,而化石能源能够退出主导,让新能源成为主导,整个问题就解决了。
张传卫坦言,实现这样的角色互换确实不易,但他引用总理曾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所说的,要用“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新旧能源的转换,推进能源供给侧的改革。
张传卫也注意到,传统化石能源的生产和开采已经和地方经济、就业以及GDP紧紧捆绑在一起。很多城市,特别是能源主导型城市,还没有完成转型,面临着重大的冲击,确实有一个博弈的问题。但他说,如果我们没有决心,就很有可能在新一轮的新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中,失去一个历史性的机会。
“中国风电制造和欧美没有差距”
中国风电制造业缺乏核心技术一直被业内外所诟病,但张传卫却认为,中国的风电企业在核心技术的掌握上,不仅仅进步了,而且有一些关键技术已经走到了全球前列。
张传卫告诉记者,过去海上风电动不起来,现在海上风电已经可以做到6.5兆。抗台风是欧洲企业解决不了的问题,但中国企业解决了。中国能够建超高原型的风场,发电力超过3500小时,这都是很大的奇迹。
他认为中国和欧美在技术上没有差距,但中国如果在制造和服务上能够体现一些工匠精神,把产品质量和服务品质做到精益求精,机会会更大。
“一带一路”助力中国风电走出去
张传卫认为,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是能源需求国家,也是清洁能源开发的重点地区,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合作是一次历史性的机会。他建议要用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这“两条腿”走出去。
张传卫透露,许多企业已经完成“一带一路”的布局,这应该是中国新能源新一轮发展的一次大机会。“现在我们合并风电、太阳能装备走出去,作为中国走出去的一个最主要的抓手,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好的呢?”
张传卫介绍,明阳现在在印度有产能合作,也有项目建设。在东欧和巴基斯坦有风电场。目前,明阳正在与俄罗斯谈叶片生产厂的问题。今后还要加强对北非、南美等地区的市场拓展。
据他透露,今年明阳要实现超过300到500兆瓦的风电和太阳能装备外销。
谈到不少国家对中国风电设备企业实施“双反(反补贴、反倾销)”调查时,张传卫表示,“双反”问题带来的影响其实不是很大,因为现在不是单纯地卖设备,而是跟所在国的能源企业和装备企业开展合资合作,从而避免构成“双反”。
他强调,纯粹靠对外贸易、向外卖东西的路子现在是行不通的。企业要真正走出去,还是要靠整体解决方案,搞产能合作,跟”一带一路“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把高端技术,高端装备,高端服务,甚至资本和金融带出去。
张传卫提醒,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加强国际司法合作。他的一个强烈感受就是,一个项目在所在国发生法律纠纷时,跨国司法问题是最难解决的问题,甚至是影响到企业敢不敢做决策的问题。所以他建议,要加强国际司法合作,支撑中国企业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