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问题与城市发展息息相关,“垃圾围城”也是城市化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垃圾分类是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最佳办法,然而,全国多个城市垃圾分类试点推行多年来却收效寥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近几年,环境问题一直是“两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垃圾处理更是焦点中的焦点。这一方面折射出委员代表对民生问题的关心,同时也反映出“垃圾围城”等问题已成城市发展难承受之痛。
城市垃圾是城市化、工业化的产物。据住建部的一项调查数据表明,目前全国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城市被垃圾包围,城市垃圾堆存累计侵占土地75万亩;而联合国环境署资料显示,中国城市固体生活垃圾总量居世界前列,每年产生垃圾1.5亿吨,存量已达70亿吨。日益增多的城市垃圾、不断扩大的处理缺口,让“垃圾围城”不再只是“狼来了”的警示。
垃圾成堆,不只意味着无法忍受的恶臭,也不只意味着对环境的严重污染。据《南方都市报》报道,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镇远丰村是一个有400余人的村庄,村后有座垃圾山,10年间12人因患癌症死亡,被包括央视在内的众多媒体冠以“癌症村”的称号。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石汉平表示:“这样的肿瘤死亡比例实在太高。”由此可见,“垃圾围城”并非一件小事。
“垃圾围城”的问题何以形成?与居民环保意识的缺失有关、更与政府的主导作用不彰有关。因而,破解“垃圾围城”之困,政府责无旁贷,全民应有所作为。
就民众而言,应进一步强化环保意识,改变乱扔乱倒的陋习,从现在做起,从我做起,用实际行动践行生态理念,杜绝过度包装、过度消耗的消费方式;对政府来说,必须强化管理手段,加大投入、创造条件,推行垃圾分类、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在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利用上用足功夫。
“爱护今天的环境,就是对明天的呵护”。破解“垃圾围城”之困,是时候了,切莫为“一时方便”而成了“败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