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加快成长,以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分享经济发展,建设共享平台,做大高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动力强劲的新引擎。
以机器人产业为例。资料显示,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年销量将达到15万台,保有量达到80万台;到2025年,工业机器人年销量将达26万台,保有量达180万台。到“十三五”末,我国机器人产业集群产值有望突破千亿元。机器人产业既有国家规划,又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需求,更有市场的广泛热情参与,其产业美好的发展愿景值得期待。
更重要的是,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水平是衡量高端制造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机器人产业因此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数字化制造技术与移动互联网之间创新融合步伐的不断加快,发达国家纷纷作出战略部署,抢占机器人产业制高点。
大力发展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制造,有助于推动我国制造业提质增效,对于促进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机器人产业要“钱途”,更要“前途”,最关键的还是“技途”。
首先要打破机器人产业化存在的制约瓶颈。关键元部件依赖进口,特别是在高性能交流伺服电机和高精密减速器方面的差距尤为明显,造成国产工业机器人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制约机器人产业的成熟及国际竞争力的形成。部分研究机构或企业为争取国家项目资助,过度追求高指标、高性能,使得工业机器人成本过高,甚至高于国外同类产品,造成产品无法推广应用。近10几年过分强调工业机器人的系统研发,忽视关键技术突破,使得工业机器人某些核心技术处于实验室阶段,制约了机器人产业化进程。这些瓶颈都需要国家制定相关的政策逐一破解。
其次,发展有待秩序化。企业蜂拥而上,良莠不齐,甚至上市公司改个机器人的名字就能够获得资金的青睐,造成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的恶性竞争。我国机器人产业园遍地开花,地方政府采用政府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方式催生当地机器人产业。但是现行的体制造成各家研究机构过于独立封闭,机器人研发分散,未能形成合力,同一技术重复研究,浪费大量的研发经费和研发时间。国内多数企业热衷于大而全,一些具有较好的机器人关键部件研发基础的企业纷纷转入机器人整机的生产,难以形成工业机器人研制、生产、制造、销售、集成、服务等有序的产业链。
第三,主动迎接机器人产业2.0时代。在传统机器人产业,国内机器人企业不可能短期内实现超越。在伺服电机、控制器和减速器等核心零部件领域,也不可能很快实现自主化。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意识到,面对机器人产业2.0时代,传统的核心零部件将不再是“核心”,新的“核心”零部件将重新诞生。未来,中国的机器人研发更应该关注信息技术在机器人领域的深度应用。谷歌、微软、英特尔、思科等一大批信息技术领域的顶尖企业纷纷布局机器人产业2.0时代就是一个新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