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湖南等地大米镉超标事件频发,之前曾有过调查,发现10%左右的市售大米镉超标。据了解,目前在我国许多大城市,城乡结合带不仅用于处置城市垃圾,也是城市蔬菜主要产区,源于城市垃圾的重金属污染会直接影响到土壤和农产品安全。
而各地方环保厅也开始着手根据当地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下发防治方案。比如,最近四川省环保厅就宣布今年将增设384个国控风险点位,重点防护重金属污染,预计到今年底将布设773个土壤环境监测国控风险点位。防治土壤金属物污染任重而道远,不仅需要政策层面的强力支持,充分运用科学的力量,找到适宜的、可持续发展的方式,也是关键因素。
曹树青教授多年来一直将研究方向聚焦在植物修复基因工程及食品生物技术等方面,试图探索运用植物修复的方法解决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问题,从源头上控制农产品食品安全。他带领课题组在长期研究中首次揭示了植物响应重金属镉胁迫信号转导的分子调控机制,为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基因工程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和基因资源。该成果在线发表于《新植物学家》,引起了专业领域内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受到污染的沉默土地,也能直接危及人类的健康。受重金属污染的各种土地,还能重新修复使用吗?怎样找到一种经济、有效、适合大规模农田治理的科学修复模式?世界各国的科学家也开始进行各种各样的土壤重金属修复技术研究,涉及物理、化学、微生物、生物修复等各个领域,然而截至目前,真正具有可推广前景、可能成规模利用的修复技术并不是太多。
曹树青进行的研究是植物修复基因工程。据了解,跟物理修复技术相比,生物修复技术的成本往往只占以前的1/10—1/100,而且安全性高,对动辄大面积急需治理的受污染农田比较适用。他在研究中主要通过正向/反向遗传学途径,筛选和克隆涉及植物重金属超量积累(或降低重金属吸收)的关键基因,并阐明其作用机理。该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植物耐受重金属毒害的分子机理,而且可为利用植物修复技术治理土壤中重金属污染提供新的基因资源并为从源头上控制农产品食品安全提供新的技术途径。据了解,该研究已获得了多项授权的国家发明专利。
对待科研工作,曹树青一贯坚持“专注”的原则。在他看来,聚焦一件事情长期坚持反复研究,比一开始就将精力分散到各个不同的事件中,效果来得更实际,毕竟科研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和心血的。正因为如此,对于自己专利的产业化道路布局,他也非常谨慎,虽然有很多企业主动找到他与他进行合作。但是他表示一定要找到一家开发理念相符,不是一味追求商业利益,而是保证社会效果与市场效益协调发展的真正的合作者。科研的最终效果是为了服务社会,为人民谋福利,这是他作为一名科学家朴素而崇高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