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电建设的工作人员,往往被称为“寻风而栖”者,要经得起漂泊、耐得住寂寞。当然,再艰苦、再困难,我们都有心中的能源梦支撑。
“风”有两面,一面是发电造福百姓的能量,一面是建设者需要面对的艰辛。最难忘的是在新疆哈密的时光,周边毫无人烟,用电靠柴油发电机,用水靠皮卡车买水倒运,最近的县城也要160余公里,购齐一周的生活用品,出车一次需要5个多小时。
我们并没有被恶劣的自然条件压服。虽然一年到头漫天飞沙,但大风一停,就会争分夺秒地投入施工。当我们完成任务撤离工地的时候,回望天山脚下的一片风机,心中满是骄傲和自豪。
这里有汗水与付出,更有建设者的期待。为了工程建设顺利展开,有的人放弃了休假,有的人牺牲了健康,建筑工程处的领导甚至带着大家连续浇注混凝土10多个昼夜、200多个小时,吃住在工地上长达半个月。机械公司吊装班的张师傅是个老风电,一次工作之余,我问张师傅苦不苦、累不累,为什么这么多年能坚持下来。他陷入沉思,然后语重心长地说:心安之处是故乡。既然选择了电建工作,就要接受这样的工作性质,没什么可抱怨的。
同时,他给我算了一笔账:我们安装的风机已经相当于一台100万千瓦的火电机组,一年能节省上百万吨标准煤,这得减少多少二氧化碳、粉尘的排放。想一想,我们是在做一件多么有意义的大好事呀。参加工作至今,八年的时光过去了,从西北戈壁滩到内蒙古大草原,从山东半岛到鄱阳湖畔,我和我的同事们跑遍了大半个中国,安装了近千台风机。
碧波海阔浪潮涌,风好正是扬帆时。工作伊始,培训老师曾说:现在以石油、煤炭等不可再生资源为驱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越来越暴露出弊端,一场以新能源和低碳经济为主导的革命必将来临。如今,他的豪言壮语已经应验,更多人认识到,大力发展风电对调整能源结构、保障能源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推进能源革命,加快能源技术创新,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作为一名风电建设者,我希望国家的风电事业能够乘风而上,唱响新时代的“大风歌”;更希望用我的双手,竖起一座座风机,为山川保留一份秀丽,为溪水保留一汪清澈,为天空保留一片湛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