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安全问题已经暴露了很多年,但是一直没有有效的解决手段,用户信息泄露的皇家线上官网(中国)有限公司屡见不鲜。更有甚者,有不良商家还将用户信息倒卖出去。
据近日国外媒体报道,美国一名男子发现自己家中的智能电视居然一直在监视他,并收集其信息传递给广告商。愤怒之下,该男子一纸诉状,将智能电视的生产商告上法庭,要求赔偿500万美元。这不仅暴露出美国公民对个人隐私的重视,也暴露出了智能电视的信息安全问题。
中怡康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智能电视零售量的渗透率是72.3%,在55英寸及以上的大尺寸产品中,渗透率更是达到了96.2%。智能系统基本已经成为彩电标配,在渗透率如此高的情况下,智能电视的隐私安全问题却屡受诟病。
据美国科技资讯网CNET 2月9日报道,三星最新的智能电视因为将用户语音隐私泄露给第三方的嫌疑被社会舆论推上风口浪尖,虽然在三星提供的隐私条款上明确的标注着:
请注意,智能语音识别系统能够捕捉到您的语音,个人信息以及其他一些敏感信息也会随着捕捉到的数据一同传输到第三方。
但这样的条款被安全研究员发现以后,还是在美国的社交网络引起了一阵轰动。三星方面很快修改了相关条例,并作出回应。
三星发言人称,语音数据一般仅为指令或是搜索内容,同时,用户可以通过电视屏幕上是否有麦克风图标出现,来判别语音识别系统是否被激活。至于隐私条款中涉及到的第三方,三星方面解释称,三星并不会保留语音记录或是卖给第三方。
三星方面称,“三星很注重用户的个人隐私。三星智能电视采用行业标准的信息维护准则,其中就包括数据加密。这一措施能确保用户的个人信息不被泄露,不会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被收集或使用”。
其实早在2016年LG的智能电视也出现过类似的风波。一位使用LG智能电视的用户发现自己观看习惯信息竟然被收集,前提是他已经把相关的功能给关掉了。后来LG做了相关的修复,但在几个月后却发布了一个修订的隐私条例(目前仍在使用),它在里面写道:
为了可以得到智能电视的所有服务,你必须同意我们的隐私条例,让你的LG智能电视和我们的系统有更多信息的交换。
这样来看,消费者的知情权并没有得到侵犯,只有在征得消费者许可的情况下,语音服务才会开启,并且为了得到更好的服务,数据的传输和信息的交换也不可避免。看起来这样强硬的隐私条款是无可厚非,但是已经不少用户表示,“如果不开启语音,买智能电视有啥用?”、“在自己家还不能随意点了?”。用户已经为语言服务买单,却不能愉快的用,这样真的好吗?
然而这还只是冰山一角,除了通过录音、摄像这种名正言顺搜集用户信息的方式,智能电视还提供了更多的信息泄露的可能性:软件追踪、接入病毒、系统漏洞入侵等等,都可能泄露个人隐私,甚至威胁人身及财产安全。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智能电视变得如同智能手机、电脑一样开放时而产生的代价。
在大数据时代,用户个人的身份特征和消费习惯都变成可以存储、可以处理、可以深挖及可以整合利用的各种数据。当用户信息足收集的够详细,用户在现实生活中接近互联网上的“裸奔”的隐患也就越大,而在巨大隐患背后是用户隐私保护意识薄弱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的缺失。
有报道称,目前国内家用电器仅有GB/T 28219-2011《智能家用电器的智能化技术通则》一个通用标准,正文内容不足5页,主要规定了“智能家用电器的智能化技术及智能特性检测与评价的条件、方法和要求”。不仅内容匮乏,并且制定时间相对久远,对现在相当“丰满”的智能家电市场,很难说有约束和规范效果。
此时不禁联想到最近引发热议的苹果拒绝给FBI开后门的事件。概括的说就是,美国司法部为收集证据命令苹果公司解锁某嫌犯的苹果手机,但遭到了苹果公司的拒绝。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在公开信中回应道,调查人员和法官所寻求的“解密”手段,等同于配置了一把“万能钥匙”,可以解锁苹果所有的智能手机。一旦开了“后门”,就是给了黑客侵犯用户隐私的机会。因此,苹果现在没有,今后也不会创制这种“后门”。如果这算是一种营销策略,那应当给苹果公司打满分。
安全问题严重阻碍了智能电视的发展,但是不能因为智能电视的安全隐患就放弃享受其开放性带来的便捷的体验。这个万物终将连接起来的世界并不可怕,或许在未来,懂得如何保护和使用个人数据将变得如识字一样重要。不过,在这之前,企业的“不作恶”和完善的法律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好消息是,不少与智能家电相关的标准都在制定中,而诸如苹果这般拒绝开后门的企业也都在为用户的信息安全在不断努力,来获得消费者的信任。而消费者自身也需要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相信在未来,包括智能电视在内的智能家居的数据收集行为会受到适当的监管,让企业能够创新、消费者可以保护隐私。当然,这必将是一个漫长且又需要反复权衡利弊的过程。